新中华再起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79)江宁布政(2/2)

    每一种制度都有缺陷而每一种文明产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也不会尽善尽美。其实中国原本的儒学文化并不差劲如果它真的差劲同样是信奉它的汉唐也不会有那么光辉伟大的成就而中国几千年下来不但没有灭亡相反还成为诸多文明中硕果仅存的一个——虽然它已经黯然失色不少。

    儒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展不过纯粹的复辟哪一种中国古老的思想也明显不行全盘西化更是失败中的失败西方文化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中国人只简单的拿来人家的科学与金融体系再去学一些皮毛的东西将来有结果就只留下拜金主义这一样东西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没有人家的基督教文明做为文化内核只学皮毛的话注定就只剩下四不像。

    ……头疼呀第一次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张华轩现自己手足无措。他在翁同和等人的眼中算是当世人杰在淮军很多将士的眼里简直就是神武天赋其实在很多时候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只是懂得很多越时代的东西再加上起手就开了一个好局有这么多有利的条件还做不好事他的智商就算是在中人之下了。而真正严格的评定自己的话他的整体能力也就是中人之上罢了。让他提出一种新的思想与全新的体制出来只怕是绝无可能。毕竟政治家和哲学家不是那么好当的况且就是美国的建立也不是华盛顿一个人的事而是当时的美国很幸运开国元郧当中随便提溜出一个来都是百年不遇的豪杰睿智之士。

    既然想不好就索性不想张华轩对自己算是很宽容。反正做为一个前政客他对每种体制与各种文明的劣处还是知道一些的既然提不出一个新的东西在旧有的框架内先修修补补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他们一行两百多人从淮安出连同护兵在内全数骑马而行。一则是因为张华轩不喜欢坐轿子当时的中国马车也不适合长途奔跑在这个西方大修铁路的时代再去引进马车就太搞笑了。况且淮安到海州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道路不修一路上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好在这个时代除了淮安还没有任何的工业污染一路上蓝天碧水绿树成荫不是城市也没有那么多的灰土而且距离麦收的季节已经不远一路上远远极目无眺一**一股股的小麦在阳光的折射下散着金黄色的光芒今年正是咸丰五年历年夺淮的黄河进入了河南兰考每年折腾淮河与两淮一带的洪涝灾祸并没有生所以这半年多来风调雨顺很少有雨涝或是旱灾小麦现在又要收获沉甸甸的麦穗把麦杆压弯了腰让人一看过去就是欣喜非常。

    只可惜海州这里还没有任何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并没有如宿州和淮安那样在前两年就有意识的由官府选配下良种再加上没有实行土改佃农们的兴致不是很高所以麦子看起来虽然好看不过仔细估算一下估计在这样的丰收年头一亩的产量大概就是在五百斤左右而已。

    虽然佃农收的少一样受苦但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反正苦日子过的多了想想做牛做马仍然不得一饱大头要被地主拿走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到时候缴不起田租时再和田主打官司好了。

    所有的佃农几乎都抱有这种心思和想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倒也怪不得他们不过总的来说海州这里的情形还算很好风调雨顺收成不错百姓看起来也算安居乐业沿途的官道相比别的地方修的也算过关在当时考核地方官的几个标准中张华轩在沿途随便打听和观察了一下就觉得这个海州的地方官如果在吏部的查选之中应该算是卓异了。

    不过官场**在晚清已经是没救的事情听说这个海州知州是捐纳的官在京师没有后台也没有进士同年照顾更加不是声名显赫的世家所以官虽然做的不错京师也一直不曾有提拔他的打算而在张华轩这里却因为这个知州的官声还不错海州又一时鞭长莫急虽然在两江苏北淮安附近的地盘已经归张华轩所有海州的厘金与财政收入也归他掌握但是他的手一直没有伸过来只是让张五常安排了一些人在海州随时观察动静而已。

    张华轩现在是掌兵的按察战时带兵的文官地位不比寻常况且前一阵子江苏的布政使已经出缺朝廷现在要张华轩当真出力已经放出风声来决定让张华轩补缺反正江苏有两个布政使一个在苏州管辖江苏的几个府一个叫江宁布政使专管江、淮、徐、通、海四个府和两个直隶州现在江宁在太平军手里当然管不到不过海州正属是张华轩的地盘现在插手过来当真是名正言顺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