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2章 退让(11)(2/2)

    “以字辨人?”李世民问道。

    “就是以字辨人。”李华回答道。

    “除糊名外,朕若想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还要怎么做?”李世民问道。

    “誊录。”李华回答道。

    “什么是誊录?”李世民问道。

    “把已糊名的考卷交给善写楷书的书吏用正楷抄录一遍。”李华回答道。

    “好办法。”李世民赞赏道。

    “誊录过后是对读。”李华道。

    “何谓对读?”李世民问道。

    “对读就是核对原卷和誊录卷。”李华回答道。

    “是应该对读。”李世民道。

    “对读有两项标准。”李华道。

    “哪两项标准?”李世民问道。

    “其一,原卷和誊录卷应当一字不差;其二,誊录卷的字体不能有鲜明的书写者特色。”李华回答道。

    “对读是要有你说的这两项标准。”李世民道。

    “陛下,不打折扣的实施糊名、誊录、对读后,考官也就难以再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华道。

    “难以!?”李世民问道,“不打折扣的实施糊名、誊录、对读不能彻底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不能。”李华回答道。

    “如何才能彻底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世民问道。

    “我只知道最大限度的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不知道如何彻底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华回答道。

    “李华,在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一事上,你是不是没有其他要说的了?”李世民问道。

    “在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一事上,我没有其他要说的了。”李华回答道,“在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一事上,我还有话要说。”

    “说。”李世民道。

    “首先,选择考官时,应当避免考官和考生存在亲戚、师徒之类的亲密关系。”李华道,“其次,选定考官后,相关考官要锁院。”

    “何谓锁院?”李世民问道。

    “所谓锁院是指考官不得出入考场、不得与外界交通消息。”李华回答道。

    “把考官软禁在考场中?”李世民问道。

    “用‘软禁’一词形容锁院,不算错。”李华回答道。

    “相关考官为什么要锁院?”李世民问道。

    “锁院能有效避免考题在开考前外泄。”李华回答道。

    “从考题出来至开考,时间不短。”李世民道。

    “不对。”李华道。

    “哪里不对?”李世民问道。

    “锁院的起止日期不是从考题出来至开考。”李华回答道。

    “锁院的起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李世民问道。

    “自官员得知自己被选为考官之日起,至科举放榜之日止。”李华回答道。

    “锁院的截止日期为什么要从开考日延后至放榜日?”李世民问道。

    “考生考完不等于科举结束。”李华回答道。

    “阅卷?”李世民问道。

    “不受外界影响的阅卷才是公正的阅卷。”李华回答道。

    “李华,从官员得知自己被选为考官之日至科举放榜之日,时间很长。”李世民道。

    “我知道。”李华道。

    “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会遭非议。”李世民道。

    “刚开始时,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是会遭非议。”李华道。

    “你既知道——”李世民道。

    不等李世民把话说完,知道李世民想说什么的李华出声打断李世民的话。

    “那些非议不过是无关痛痒的非议。”李华道。

    “那些非议可不是无关痛痒的非议。”李世民道,“毕竟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涉及官员体面。”

    “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用意是为国择贤。”李华道,“非议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就是存心期盼大唐奸佞当道。”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陛下,您可以通过身边的宦官向外表明‘非议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就是存心期盼大唐奸佞当道’。”

    “朕通过身边的宦官向外表明‘非议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就是存心期盼大唐奸佞当道’只能堵住官员们的嘴——在官员们心里,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依旧是有辱斯文之举。”李世民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李华道,“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一刻,李世民沉默。

    两三秒钟后。

    “世间确实少有两全事。”李世民道。

    “所以,相较于官员们的内心活动,通过科举制从民间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李华道。

    “两害相权取其轻。”李世民道。

    “陛下,关于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我就说到这里为止。”李华道。

    “你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李世民问道。

    “我把我该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李华回答道。

    “你给出的回报,朕很满意。”李世民道。

    “您满意就好。”李华道。

    “李华,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是你的治国之道的一部分吧?”李世民问道。

    “如何公正的运用考试机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是我的治国之道的一部分。”李华回答道。

    (李世民提及的科举制和李华提及的考试机制不是一回事——李世民没有意识到他提及的科举制和李华提及的考试机制不是一回事。)

    “说心里话,朕对你的治国之道越来越感兴趣了。”李世民道。

    “您若想了解我的治国之道,可以看我如何治国。”李华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愿意辅佐朕治理大唐?”李世民问道。

    “您的理解有误。”李华回答道。

    “你说的话该如何理解?”李世民问道。

    “您可以通过我对我的国家的治理了解我的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