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他有一个支持他,读他懂他的贤内助立刻冲向燃烧的炉火,将书稿抢了回来,鼓励他再做最后一试。第十八次的孤注一掷终于“砸中”了两伯乐。一位是出版社编辑,一位是出版社社长。两伯乐慧眼识珠,决定与巴尔扎克签约,出版他以后全部的著作。巴尔扎克和他的著作不久便迅速走红。巴尔扎克的妻子和那最后的编辑与社长无疑是《人间喜剧》的助产士和接生婆,功不可没,劳苦功高。
10女人的美在她的眼里(转译)
一个小男孩问他的妈妈,“你为什么哭了?”妈妈说,“因为我是女人。”小男孩说:“我听不明白。”妈妈抱住小男孩说,“你永远不会明白的。”后来,小男孩问他爸爸,“为何妈妈好像无缘无故地哭了。”爸爸回答道;“所有的女人都会无缘无故地哭泣。”
小男孩长大后,成为一名男子汉,心中仍然纳闷女人为什么爱哭。按耐不住心中的疑虑,最后他拨通了上帝的电话问上帝,“万能的上帝啊,您能否告诉我,女人为什么这么轻易地哭泣?”上帝说:“当我造女人的时候,她必须很特别。我使她的肩膀坚实可靠,足以支撑这个世界,同时还要具有温和的性情,足以给人安慰。我给她一个内在的力量,让她能生儿育女,还要勇于拒绝她的孩子无理的要求。我给她坚强,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她能坚持下去,能够毫无怨言地照顾家人度过疾病和疲惫。我赋予她无条件地爱护孩子的意识,甚至在她的孩子给她带来伤痛的时候。”
“我给她力量帮助她丈夫经历过失。用他的肋骨造她来保护他的心。我赋予她智慧,让她知道一个好丈夫绝不会伤害自己的妻子,但有时候要坚定地站在丈夫身旁考验她的力量和决心。最后,我给她一滴眼泪。这是她的专有,在必要的时候使用。”
上帝还说:“孩子,你要明白,女人的美不在她的衣着,不在她的形体,也不在她的发型。女人的美在她的眼里,因为那是她心灵的窗户,所有的爱都住在里面。”
11他只是做了他喜欢的事
读小学时,他只喜欢历史,诗歌和写作,不喜欢拉丁文和数学。后者常常不及格,这是可想而知的事。哈罗公学入学考试,拉丁文考试一塌糊涂。数学也不会给他挣面子。
按理说,这很不幸。他又很幸运,偏偏让他遇上了宽宏大量的威尔登校长。校长威尔登博士独具慧眼,能全面判断他的能力,为他网开一面,恩准他进入哈罗公学学习。虽然名次居全校倒数第三。
他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另一方面能发挥他的特长,能将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并且获得了全校优胜奖。后来他以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学生,凭着自己的运气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许多平时名次排在他前面的人都失败了。
在考试中,要求考生凭借记忆绘制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他近乎是靠抓阄的方法选中一个国家,然后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烂记于心。谁也不会料到他的运气这么好,考的正是他熟记于心的那个国家。他就是这么任性一路走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一步一步走进他理想的王国,直至爬到首相的位置。他就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12阿斯顿的治学态度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19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斯顿有着相当科学而灵活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的工作和生活有章可循,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毫不含糊。在科学研究中,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他决不钻牛角尖,绝不在一个问题上磨蹭时间,而是把疑难问题先放一放,走出实验室或书房,在沙发上或在草坪上一躺,看起小说来。
阿斯顿深知,越是在一个问题上瞎磨蹭,越是浪费时间,大脑也随之疲劳,难以专心思考,其效果自然很差。先把难题放一边,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他的许多科研难题就是站在这种欲擒故纵的战略高度迎刃而解的。
思想的火花常常是处在稍纵即逝的时机当中。每当有了什么新的心得,阿斯顿就会不失时机地将它记下来,他曾在一块破布上记录过,也在妻子的手帕上记录过。他一时找不到草稿纸,就急着把妻子心爱的手帕当作了草稿纸用了。时隔半载,他的妻子才从他的字纸篓里发现了这块手帕。
这种及时记录的方法,在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当中,一直很通用,且每每有收获,我想你一定也没有嫌弃过。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若不及时记录下来,就有被遗忘的可能,那将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有时候因为忙碌,疏于记录,有时候,因为睡觉懒起身,心想过会或等次日起床后再作记录。遗憾的是,那时十有八九想不起来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火花就这样燃灭了。若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除了冥思苦想,勤于笔录是不可或少的。
13童年的小摇车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小时候生活的很滋润,能够顺应儿童天性,到野外捕蝴蝶,捉虫子,掏鸟窝,采集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石头,爬树,捉迷藏等各种游戏,不像今天的儿童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再不就是铺天盖地的校外辅导班,天真浪漫被沉重的学习所取代。
诺贝尔奖得主禀赋各异,但也有其成功的共性,如超乎寻常的抗压抗打击能力,爱好广泛,酷爱读书,勤学苦思,立志成才,赶超前人。
奥地利化学家席格蒙迪,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对自己一生的治学之道有过如下的总结:“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而竭力避免自己的短处。”
我们很遗憾地发现,这样的幸运儿在我们身边不是很多。为了万人挤过独木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们的许多孩子狠心地抛弃了自己的特长,去拼命地学习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十分喜欢的东西。一切为了分数,特长被冷藏。
当然,有时候,多学比少学好,知识面广总比知识面窄强。但问题是扼杀了自己的特长,你究竟还能有多大发展?在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前提下,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才能算得上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前途不可限量。本末倒置的行为很难行得远,能做出杰出的成就更是难上加难。
找回失去的童年的小摇车,它能使我们走得更高更远。
14面广思维活创造无限多
昂尼斯
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自牙牙学语起,就跟着大人读书认字,稍大一点,开始涉猎诗词歌曲,还对天文理化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对数学也具有非凡的天赋。他遍读家里藏书,喜欢动手实践。
他有一个好爸爸,宽厚仁慈,善解人意。有一次昂尼斯在自家阁楼做实验时,不小心引发火灾,火借风势,刹那间就烧毁了半座楼。他吓得逃到野外,直到第二天凌晨,父亲才把他从田野里找了回来,心疼地拥抱着儿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别害怕!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自家的宅子全坼了,把田地全毁了,我们也绝不会埋怨你。”
昂尼斯深受感动,并发誓,决不辜负父母所望,立志在学术上做出一番成就。
谢灵顿
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谢灵顿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热爱科学,哲学,诗歌和历史。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在大学时,不仅对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喜欢读诗,写诗和写文章。体育活动也不放过。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还喜欢烹饪。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下厨做菜。
崔琦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崔琦,除了对科学的投入外,还有着广泛的生活兴趣,打球唱歌,习字练武,周末还从不间断读报,政治,科技,经济,艺术,体育,都不放过。正是因为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广博的知识面,使他们思维活跃,脑中经常涌现出新想法,新念头层出不穷。
15不留家财只供教育
曾经追随李鸿章打太平军,战功赫赫,曾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最后官至直隶总督的清朝名将张树声留给子孙的遗训是“不留家财,只留教育。”凭着这样的遗训,他的子孙不负众望,繁衍生息,历代兴旺。
他的儿子继承祖训,终生不求功名,只爱读书,兴办乐益女中,为他的女儿们创造了一个最佳读书环境。
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必然会造就出不同凡响的后代。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就有了“合肥四姊妹”的声名远播。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著名的作家,被人称为“黑牡丹”;张允和是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夫人;大姊张元和嫁给当年上海昆曲小生顾传玠。现在唯一在世的张充和是著名书法家,是诗人卞之琳苦恋的“女神”;这四姊妹,能歌善舞,会唱昆曲,才貌双全,学养深厚。独特的家世,造就不平凡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