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离娄章句上(2/2)

    离娄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原文】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注释】 ①存:察。②瞭:明。③眊(mao):不明,蒙眊。①廋 (sou):藏匿。【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读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strong>高明</strong>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下一篇(嫂溺,援之以手)

    离娄上 嫂溺,援之以手 【原文】  淳于髡 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注释】  ①淳于髡(ku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 做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 传》等。②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即 变通之意。【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 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 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 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 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 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读解】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 的规定。由于有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 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想来弗洛依德博士不一定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恐 怕也没有读到过淳于党先生与孟子的对话,不然的话,倒正好可 以作为一份性心理分析的村料了。

    我们既不是博士的学生,当然也没有办法来进行这方面加 析 只好从淳于髡先生与孟子的精采对白方面来欣赏了。   孟子虽是亚圣,但这淳于髡先生也非常了得,人虽矮小,其 貌不扬,但太史公在《史记》里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 尝屈辱”。是当时齐国准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国际名士。 且看他问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凡,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 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 以“权”释‘札”,便出人意表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 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

    而我们在前面的若干篇章中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 都非常重视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下一篇(毁誉不必太在意)

    离娄上 毁誉不必太在意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①之誉,有求全之毁。”【注释】  ①虞:预料。【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诋毁。”【读解】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毁誉管本身就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或低毁而乱了自己的心性呢?

    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低毁就生气。人之常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至少不必太在意,还是我们应该抱有的态度罢。

    下一篇(好为人师的毛病)

    离娄上 好为人师的毛病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译文】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读解】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 “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 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 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 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 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 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 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 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下一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读解】  这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驱者了吗?

    三种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种呢?

    赵岐《孟子注》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当今社会,独身主义流行,那“大不孝”的“无后”之人恐怕正满街走,而且走得潇洒欢实着哩。

    儒家这种“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批臭了呢?

    问题倒没有这样简单。从人类绵延发展需要人口再生产的角度和“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态来看,“无后”似乎并非没有罪过。不然的话,“断子绝孙”怎么会成为人们最刻毒的诅咒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独身主义,人人“无后”,用不了百年, 人类何在呢?

    不可想象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