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传叙述冯奉世及其四子的事迹。冯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中年才学《春秋》,读兵书。奉使西域,当匈奴,莎车攻劫时,矫制征发西域诸国兵,进攻莎车,平息骚乱,威震西域。后率军平息陇西羌乱。其长女媛(为中山太后)、其子参,因哀帝时傅太后用事,受陷害而死。冯奉世行事与赵充国相类,“功名次赵充国”,本可与赵充国合传,<strong>班固</strong>单为立传,似可不必;传未不论冯奉世,而仅论冯参“死于非罪”,哀叹“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也许因此之故,而将冯氏父子单独立传。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1),徙杜陵(2)。其先冯亭(3),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4),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5)。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拒)秦(6),战死于长平。宗族繇(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7)。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8)。 (1)上党:郡名。治长子(在今山西长子西南)。潞:县名。在今山西潞县东北。(2)杜陵:县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3)冯亭:战国时韩国上党郡守。(4)太行:山名。在今山西与河北界线上。(5)赵:战国时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6)括:赵括。只读兵书,没有实践经验。长平之战中,赵方主将,惨败而死。(7)代:战国后期的代国,被奏所灭。(8)冯毋择、冯去疾、冯劫:均为秦将相,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1),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未,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2)。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3)。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4)。本始中(5),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1)冯唐:本书卷五十有其传。(2)良家子:汉制,凡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谓之良家子。郎:官名。各种郎官的泛称。(3)功次:以功劳累迁曰功次。武安:县名。在今河北武安西南。(4)军司空令:官名。汉代有军司空令、丞。(5)本始: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73——前70)。 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汗(污),为外国所苦(1)。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2),而西域诸国新辑(集),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3)。至伊修城(4),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5),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6),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7),于是攻劫南道(8),与歃盟畔(叛)汉(9),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10)。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皆在北道诸国间(11)。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宛。大宛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12)。上甚说(悦),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专)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土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旨)(13),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14),要(徼)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15),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16)。 (1)苦:谓患苦。(2)乌孙:西域国名。(3)卫候:官名。属卫尉。大宛:西域国名。在今苏联吉尔吉斯一带。(4)伊修城:当作“伊循城”(齐召南说)。《西域传》云:鄯善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汉置都尉。所谓伊循,田官也。伊循,在今新疆若羌东北。(5)莎车: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莎车一带。(6)车师城:可能指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7)北道:及下文“南道”,是指以塔里木盆地为界的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道路。(8)南道:指南道诸国。(9)歃(shà)盟:歃血订盟。(10)鄯善:西域国名,在塔里木盆地以东,今新疆若羌一带。(11)都护:指西域都护。官名。总管西域事。(12)象龙:谓名马形似龙。或说象龙乃马名。(13)有旨:指本为送诸国客。(14)逐:竟也。(15)议:其下拟有“竟不封”三字(<strong>宋祁</strong>说)。(16)光禄大夫:官名。属光禄勋。水衡都尉:官名。掌上林苑,兼保管皇室财物及铸钱。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1)。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2)。初,昭帝末(3),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畔(叛)(4),奉世辄持节将兵追击。右将军典属国常惠薨(5),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加诸吏之号(6)。数岁,为光禄勋(7)。 (1)执金吾:官名。为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2)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属(shǔ)国:汉代安置各族来归者的地区,由其自治,循其故俗。(3)昭帝:“宣帝”之误。齐召南曰:“昭帝时奉世名尚未著,安得持兵节将兵;且两河属国始置于五凤四年,《宣纪》可证也;当昭帝时尚无西河属国,安得有叛人邪?”(4)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5)典属国:掌属国事务的长官。常惠死于元帝初元二年(前47)。本书卷七十有《常惠传》。(6)诸吏:加官。得举法。(7)光禄勋:官名。掌领宿卫侍从之官。 永光二年秋(1),陇西羌彡姐旁种反(2),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人议(3)。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4),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5)。奉世曰:“羌虏近在竟(境)内背畔(叛),不以时诛(6),亡(无)以威制远蛮。臣愿帅(率)师讨之。”上问用兵之数,对曰:“臣闻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7),故师不久暴而天诛亟决(8)。往者数不料敌(9),而师至于折伤;再三发軵(10),则旷日烦费,威武亏矣。今反虏无虑三万人(11),法当倍用六万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12),且足(13)。奉世曰:“不可。天下被饥馑,士马羸耗,守战之备久废不简(14),夷狄皆有轻边吏之心,而羌首难(15)。今以万人分屯数处,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战则挫兵病师,守则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见(现),羌人乘利,诸种并和(16),相扇而起,臣恐中国之役不得止干四万,非财币所能解也。”故少发师而旷日(17),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18)。”固争之,不能得。有诏益二千人。 (1)永光二年:前42年。(2)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彡:古族名。活动于今甘肃、青海等地区。彡:(xiǎn):羌族之姓。(3)韦玄成:韦贤之子。本书卷七十三附其传,以上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车骑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乃所谓“五府”。(4)石二百余:每石价二百多钱。下文“四百”、“五百”,也是言每石价钱。(5)漠然:无声貌。(6)时:谓及时。(7)载:指运输。(8)暴:露也。亟决:意谓速战速决。(9)料:量也。(10)軵(rǒng):推也。谓推车供饷。(11)无虑:言大概。(12)万人:其上疑夺一“发”字(王先谦说)。(13)且足:犹言且可足。(14)简:谓选练。(15)首难:首先发难。(16)和:应也。(17)旷日:谓空费日子。 (18)相万:相差万倍。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1)。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典属国为右军,屯白石(2);护军都尉为前军,屯临洮(3);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4)。前军到降同阪(5),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6)。羌虏盛多,皆为所破,杀两校尉。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余人,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7)。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因陈转输之费。 (1)将屯:谓领兵屯营不言讨贼。(2)白石:县名。今甘肃临夏。(3)临洮:县名。今甘肃岷县。(4)首阳:县名。在今甘肃渭源东北。西极:山名。(5)降同阪:阪名。(6)广阳谷:谷名。(7)奋武将军:《元帝纪》作“奋威将军”。 上于是以玺书劳奉世(1),且让之(2),曰:“皇帝问将兵右将军,甚苦暴露。羌虏侵边境,杀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将军帅(率)士大夫行天诛。以将军材质之美,奋精兵,诛不轨,百下百全之道也(3)。今乃有畔敌之名(4),大为中国羞。以昔不闲习之故邪(5)?以恩厚未洽,信约不明也(6)?朕甚怪之。上书言羌虏依深山,多径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须得后发营士,足以决事,部署己定,势不可复置大将,闻之(7)。前为将军兵少,不足自守,故发近所骑(8),日夜诣(9),非为击也(10)。今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及呼速累、嗕种(11),方急遣(12)。且兵,凶器也,必有成败者。患策不豫(预)定,料敌不审也,故复遣奋武将军。兵法曰大将军出必有偏裨,所以扬威武,参计策,将军又何疑焉?夫受吏士,得众心,举而无悔,禽(擒)敌必全,将军之职也。若乃转输之费,则有司存,将军勿忧。须奋武将军兵到(13),合击羌虏。” (1)玺书:诏书。(2)让:责也。(3)百下百全:意谓有十分把握。(4)畔:回避。(5)昔不闲习:谓素不练兵习武。(6)恩厚未洽二句:恩惠未洽于士卒、约誓不明。(7)闻之:言所奏已知。(8)近所:近处。(9)日夜诣:谓日夜兼程赶往军所。(10)非为击:意谓是为了协助防守。(11)三辅: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郡名。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越骑:由越人组成的骑兵。迹射:射箭部队。佽飞:弋射部队。彀者:能张弩的士兵。羽林孤儿:皇帝的卫队。呼速累:指乎速累单于所带五万众来降者。嗕种:指西嗕君长数千人降汉者。(12)急遣:谓迅速到达。(13)须:待也。 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兵未决间,汉复发募士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1)。未进,闻羌破,还。上曰:“羌虏破散创艾(2),亡逃出塞,其罢吏士,颇留屯田,备要害处。” (1)定襄:郡名。治成乐(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韩安国:此是元帝时人,非武帝时之韩长孺。(2)创艾(yì):戒惧;因受惩戒而畏惧。 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1),绝道桥,甚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掳)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皆拜。 (1)置:指置驿之所。 后岁余,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后十年(1),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2)。 (1)爪牙官:捍卫皇室的武臣。(2)赵充国:本书卷六十九有其传。 奋武将军任千秋者(1),其父宫,昭帝时以丞相征事捕斩反者左将军上官桀,封侯,宣帝时为太常,薨(2)。千秋嗣,后复为太常。成帝时,乐昌侯王商代奉世为左将军,而干秋为右将军,后亦为左将军。子孙传国,至王莽乃绝云。 (1)任千秋:字长伯。(2)为太常,薨:任宫,原为上林尉,以捕杀上官桀有功,封弋阳侯。后为太常,及行卫尉事。见《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褚先生补。 奉世死后二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以诛郅支单于封为列侯(1)。时丞相匡衡亦用延寿矫制生事(2),据萧望之前议(3),以为不当封,而议者咸美其功,上从众而侯之。于是杜钦上疏(4),追讼奉世前功曰:“前莎车王杀汉使者,约诸国背畔(叛)。左将军奉世以卫候便宜发兵诛莎车王,策定城郭(5),功施边境。议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旨),《春秋》之义亡(无)遂事(6),汉家之法有矫制(7),故不得侯。今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亡保康居(8),都护延寿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余人以诛斩之,封为列侯。臣愚以为比罪则郅支薄,量敌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计胜则奉世为功于边境安,虑败则延寿为祸于国家深。其违命而擅生事同,延寿割地封,而奉世独不录(9)。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钩(均)刑殊则百姓惑;疑生无常,惑生不知所从;亡(无)常则节趋(趣)不立(10),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错(措)手足。奉世图难忘死(11),信命殊俗(12),威功白著(13),为世使表(14),独抑压而不扬,非圣主所以塞疑厉(励)节之意也。愿下有司议。”上以先帝时事,不复录。 (1)甘延寿:本书卷七十有其传。郅支单于:匈奴内乱时五单于之一。(2)匡衡: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3)萧望之:本书有其传。(4)杜钦:杜周之孙。《杜周传》附其传。(5)城部:指西域城邦小国。(6)《春秋》之义无遂事:《公羊传》桓公八年云:“遂者何?生事也。大大无遂事。”无遂事,谓不要生事。(7)汉家之法有矫制:汉代之法,擅矫诏命,虽有功也不加赏。(8)康居:西域国名。在今苏联哈萨克地区。(9)录:意谓赏功。(10)趣:旨趣;意向。(11)图难:谋除国难。(12)信:伸也。(13)白著:谓显明。(14)表:犹“首”。 奉世有子男九人,女四人。长女媛以选充后宫,为元帝昭仪(1),产中山孝王(2)。元帝崩,媛为中山太后,随王就国。奉世长子谭,太常举孝廉为郎,功次补天水司马(3)。奉世击西羌,谭为校尉,随父从军有功,未拜病死(4),谭弟野王、逡、立、参至大官。 (1)昭仪:妃嫔名。汉元帝始置,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2)产:生也。中山:诸侯王国名。治卢奴(今河北定县)。(3)天水:郡名。治平襄(在今甘肃通渭西北)。司马:武官名。位低于都尉。(4)拜:授官。 野王字君卿,受业博士,通《诗》。少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年十八,上书愿试守长安令(2)。宣帝奇其志,问丞相魏相(3),相以为不可许。后以功次补当阳长(4),迁为栎阳令(5),徒夏阳令(6)。元帝时,迁陇西太守,以治行高,入为左冯翊。岁余,而池阳令并素行贪汗(污)(7),轻野王外戚年少,治行不改。野王部督邮掾祋祤赵都案验(8),得其主守盗十金罪,收捕。并不首吏(9),都格杀。并家上书陈冤,事下廷尉(10)。都诣吏自杀以明野王,京师称其威信,迁为大鸿胪。 (1)太子中庶子:官名。秩六百石。(2)守:暂任。长安:西汉京都。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3)魏相:本书卷七十四有其传。(4)当阳:县名。在今湖北荆门南。(5)栎阳:县名。在今陕西富平东南。(6)夏阳:县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7)他阳:县名。在今陕西泾阳西北。汉时属左冯翊。(8)督邮掾:官名。督邮的属吏。祋祤:县名。今陕西耀县。(9)不首吏:谓不服从收捕。(10)廷尉:官名。掌刑狱。 数年,御史大夫李延寿病卒(1),在位多举野王。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2),而野王行能第一。上曰:“吾用野王为三公(3),后世必谓我私后宫亲属,以野王为比(4)。”乃下诏曰:“刚强坚固,确然亡(无)欲,大鸿胪野王是也。心辨善辞,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5)。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是也(6)。其以少傅为御史大夫。”上繇(由)下第而用谭,越次避嫌不用野王,以昭仪兄故也。野王乃叹曰:“人皆以女宠贵,我兄弟独以贱!”野王虽不为三公,甚见器重,有名当世。 (1)李延寿:即繁延寿。见《公卿表》。(2)选第:选定高下等级。中二千石:官秩名:汉代大鸿胪等九卿,秩皆中二千石。(3)三公:指西汉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4)比:例也。(5)五鹿充宗:姓五鹿,名充宗。官尚书令、少府等。(6)太子少傅:官名。辅导太子。 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备九卿。以秩出为上郡太守(1),加赐黄金百斤。朔方刺史萧育奏封事(2)。荐言“野王行能高妙,内足与图身(3),外足以虑化。窃惜野王怀国之宝,而不得陪朝廷与朝者并。野王前以王舅出,以贤复入,明国家乐进贤也。”上自为太子时闻知野王。会其病免,复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因拜为琅邪太守(4)。是时,成帝长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5),辅政年矣,时数有灾异,京兆尹王章讥凤颛(专)权不可任用(6),荐野王代凤。上初纳其言,而后诛章,语在《元后传》。于是野王惧不自安,遂病,满三月赐告(7),与妻子归杜陵就医药。大将军凤风(讽)御史中丞劾奏野王赐告养病而私自便(8),持虎符出界归家,奉诏不敬(9)。杜钦时在大将军莫(幕)府,钦素高野王父子行能,奏记于凤,为野王言曰:“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10),过长安谒(11),不分别予赐(12)。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夫三最予告(13),令也(14);病满三月赐告,诏恩也(15)。令告则得,诏恩则不得,失轻重之差。又二千石病赐告得归有故事,不得去郡亡(无)著令。传曰‘赏疑从予(16),所以广恩劝功也;罚疑从去(17),所以慎刑,阙(缺)难知也。’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18),甚违阙疑从去之意。即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马之重,不宜去郡,将以制刑为后法者,则野王之罪,在未制令前也。刑赏大信,不可不慎。”凤不听,竟免野王。郡国二千石病赐告不得归家,自此始。 (1)秩:大鸿胪秩中二千石,郡守秩二千石。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2)朔方: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地约当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及宁夏一部分。(3)图:谋也。(4)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5)王凤:元后王政君之兄。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政多年。(6)王章: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伟。(7)赐告:谓假期已满赐予续假。(8)自便:意谓自我安逸。(9)不敬:谓犯了不敬之罪。(10)告:官吏休假称“告”。(11)谒:谓亲自请假。如淳曰:“律:吏二千石以上告归归宁,道不过行在行者,便道之官无辞”。(12)予赐:予,予告。有功退休的叫“予告”。赐,赐告。(13)三最:谓在官考绩连续三次功居上等。(14)令:令告,即予告。(15)诏恩:即赐告。(16)赏疑从予:疑当赏不赏则与之,疑厚薄则从厚。(17)罚疑从去:疑当罚不当罚则赦之,疑轻重则从轻。(18)释令:抛弃法令。假不敬之法:假托法律而致其罪。 初,野王嗣父爵为关内侯,免归。数年,年老,终于家。子座嗣爵(1),至孙坐中山太后事绝。 (1)座:当作“痤”(吴恂说)。 逡字子产,通《易》。太常察孝廉为郎,补谒者。建昭中(1),选为复土校尉(2)。光禄勋于永举茂材,为美阳令(3)。功次迁长乐屯卫司马(4),清河都尉(5),陇西太守。治行廉平,年四十余卒。为都尉时,言河堤方略,在《沟洫志》。 (1)建昭: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38——前34)。(2)复土校尉:官名。掌管建造陵墓工事。(3)美阳:县名。在今陕西扶风东南。(4)长乐屯卫司“:简称长乐司马。官名。掌守卫长乐宫。(5)清河:郡名。治清阳(在今河北清河东南)。 立字圣卿,通《春秋》。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1)。竟宁中(2),以王舅为五原属国都尉(3)。数年,迁五原太守,徒西河、上郡(4)。立居职公廉,治行略与野王相似,而多知(智)有恩贷,好为条教。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智)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均),周公、康叔犹二君(5)。”后迁为东海太守(6),下湿病痹。天子闻之,徒立为太原太守(7)。更历五郡,所居有迹。年老卒官。 (1)诸曹:汉成帝时尚书令下设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统称诸曹。(2)竟宁:汉元帝年号,仅一年(前33)。(3)五原:郡名。治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4)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5)政如鲁卫德化钧二句:《论语·子路篇》称<strong>孔子</strong>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言鲁(周公)、卫(康叔)亲则兄弟,治政又相似。二君:指冯野王、冯立。(6)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7)太原:郡名。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参字叔平,学通《尚书》。少为黄门郎给事中(1),宿卫十余年。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2),甚可观也。参,昭仪少弟,行又敕备,以严见惮,终不得亲近侍帷幄。竟宁中,以王舅出补渭陵食官令(3)。以数病徙为寝中郎(4),有诏勿事(5)。阳朔中(6),中山王来朝,参擢为上河农都尉(7)。病免官,复为渭陵寝中郎。永始中(8),超迁代郡太守(9)。以边郡道远,徙为安定太守(10)。数岁,病免,复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11)。绥和中(12),立定陶王为皇太子(13),以中山王见废(14),故封王舅参为宜乡侯,以慰王意。参之国,上书愿至中山见王、太后。行未到而王薨。王病时,上奏愿贬参爵以关内侯食邑留长安。上怜之,下诏曰:“中山孝王短命早薨,愿以舅宜乡侯参为关内侯,归家,朕甚愍之。其还参京师,以列侯奉朝请。”五侯皆敬惮之(15)。丞相翟方进亦甚重焉(16),数谓参:“物禁太甚。君侯以王舅见废,不得在公卿位,今五侯至尊贵也,与之并列,宜少诎(屈)节卑体,视(示)有所宗(17)。而君侯盛修容貌以威严加之(18),此非所以下五侯而自益者也。”参性好礼仪,终不改其恒操。顷之,哀帝即位,帝祖母傅太后用事,追怨参姊中山太后,陷以祝诅大逆之罪,语在《外戚传》。参以同产当相坐(19),谒者承制召参诣廷尉,参自杀。且死,仰天叹曰:“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被恶名而死,姊弟不敢自惜,伤无以见先人于地下!”死者十七人,众莫不怜之。宗族徙归故郡。 (1)黄门郎:官名。给事于黄门之内。(2)进退:本作“进止”(王念孙说)。恂恂:谨信之貌。(3)渭陵:汉元帝陵墓。食官令:官名。掌祭陵食品事。属太常。(4)寝中郎:官名。掌陵寝事。(5)勿事:意谓不必亲自操劳。(6)阳朔: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24——前21)。(7)上河:地名。大约指今青铜峡一段黄河。农都尉:官名。掌农事。(8)永始: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16——前13)。(9)代郡:郡名。治代县(在今河北蔚县东北)。(10)安定:郡名。治高平(今宁夏固原)。(11)都水:负责河渠水利事。(12)绥和:汉成帝年号,共二年(前8——前7)。(13)定陶王:指刘欣。后为哀帝。(14)见废:谓不得为汉嗣。(15)五侯:指王氏五侯,即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16)翟方进:本书有其传。(17)宗:尊也。(18)君侯:对列侯之通称。(19)同产:同胞;同母所生。 赞曰:《诗》称“抑抑威仪,惟德之隅”(1)。宜乡侯参鞠躬履方(2),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3),不能自免,哀哉!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4),<strong>孟子</strong>宫刑(5),申生雉经(6),<strong>屈原</strong>赴湘(7),《小弁》之诗作(8),《离骚》之辞兴(9)。经曰:“心之忧矣,涕既陨之(10)。”冯参姊弟,亦云悲矣! (1)“抑抑威仪”二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抑》。抑:借为懿。懿懿:美也。威仪:礼节。隅:寄托。(2)鞠躬:谨敬貌。履方:犹言践道。(3)卒:终于。(4)伯奇放流:《说苑》云,王国有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爱。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谮伯奇,而王信之乃流放伯奇。(5)孟子宫刑:西周王朝寺人孟子因遭人谗毁,遭受宫刑,乃作《巷伯》之诗发泄怨愤。(6)申生雉经:春秋时晋献公黜太子申生。申生乃以雉(牛鼻绳)自缢而死。(7)屈原赴湘:战国时楚国屈原热爱国家,但被谗遭贬,故《楚辞·渔父》说屈原“宁”赴湘死,葬于江鱼腹中”。(8)《小弁》:《诗经·小雅》篇名。传说此诗是西周宜臼所作。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逐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乃作此诗讽刺幽王,斥责谗人,并以自伤。(9)《离骚》:屈原所作。他因遭靳尚谮害,被楚王疏远,乃作《离骚》以见志。(10)“心之忧矣”二句:见《诗经·小雅·小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