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章 智慧启悟(2/2)
    木声高温火声焦,

    和润金声最富饶。

    言语却如深瓮里,

    水声圆急韵飘飘。

    贵人声音出丹田,

    气质喉宽响亦坚。

    贫贱不离唇舌上,

    一生奔走不堪言。

    声大无形托气而发,贱者浮浊,贵者清越。太柔则怯,太刚则折。隔山相闻,圆长不缺,斯乃贵人远见风节。身小声雄,位至三公。身大声小,寿命折天。声如破锣,田产消磨,声如火燥,奔波无靠。男儿声雌,破却家资,女人声雄,夫位不宁。

    《太情神鉴》认为:

    人有声犹钟鼓之响,若大则声宏,若小则声短。神清气和,则声温润而圆畅也。神浊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也。

    故贵人之声,出于丹田之内,与心气和通,汪洋而外达,何则?丹田者,声之根也。心气者,声之端也。舌端者,声之表也。夫根深则表重,根浅则表轻。

    若夫贵人之声,则清而圆,坚而亮,缓而烈,急而和,长而有力有威。若音大如洪钟发响,音小似寒泉飞韵,接其语则粹然而后动,与之言则悠然而后应。是以声之善者,远而不断,浅而能清,深而能藏,大而不浊、小而能新,余响激烈,笙簧宛转流行,能圆能方,如斯之相,并主福禄长寿。

    若夫小人之声,发于舌端,喘急促而不远,不离唇上,紊杂而断续,急而又嘶,缓而又涩,深而带滞,浅而带躁,或大而散,或如破鼓之声。或如寒鸡哺雏,尊似孤雁失群,细如蚯蚓发吟,大似寒蝉晚噪。雄者如犬暴吠,雄者似单雁孤鸣。如斯之声,皆为浅薄也。或男作女声细者,一世孤穷;女作男声暴者,一世妨害。

    古人认为,人既然有五行之分,声音也有五行之别。《照胆经》指出:

    金声:韵长清音响,远闻完润则贵,破则贱。

    木声:韵条达,初全终散,沉重则贵,轻则贱。

    火声:韵清烈条畅不濡,圆润而慢则贵,焦破而急则贱。

    水声:韵清响急长,细则贵,重浊则贱。

    土声:韵厚重,源长响亮,远闻则贵,近细则贱。

    关于声音和人的性格、命运的关系,总结如下:

    雌雄声:大小不均,主下贱;

    罗网声:干暴不齐,主贫贱;

    声音太轻:主断事无能;

    声音如破:主作事无成;

    声音混浊:主谋运不佳;

    声音太低:主鲁钝无如;

    声音太柔:主性格怯懦;

    声音太刚:主早夭少寿;

    声小身大:主凶而早夭;

    声雄身小:主位至三公;

    声如破锣:主家业难立,田产消尽;

    声如火燥:主一生奔波无靠;

    男人女声:主性格轻浮,家资破尽;女人男声:主性格缺乏女性的温柔;克妨丈夫;声音清泠如涧中流水:主大责;声音响亮如瓮中之响:五福俱备。4.言语察人名家集粹

    通过语言来观察别人,也是观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这里先追本溯源,叙述一下《易经·系辞》中的“六辞”和《孟子》中“知言”的记载如下:

    《易经·系辞下》里说:一个人将要背叛你的时候,他的语言一定是惭愧歉疚;一个人心中有疑惑的时候,他的语言一定是支支吾吾,躲闪逃避;吉祥有福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躁动不安的人一定是唧唧喳喳,说起来没完没了;诬陷别人的人,一定是讲话游移不定;没有立场、没有原则的人讲话一定是理不直、气不壮,唯唯诺诺。

    《孟子·公孙丑篇》里说:不全面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在哪里;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失误处在哪里;不合正道的言辞我知道它与正道分歧之处在哪里;躲躲闪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理屈之处在哪里。

    王伯厚所著《困学纪闻》里说:“修饰言辞贵在心诚;如果是内在的修饰就是心诚意恳,如果是外在的修饰就是花言巧语了。《易经》很重视言语,《系辞上》以沉默而告终,是培养其诚恳;《系辞下》在“六辞”处结束,用以考验其是否诚恳;文辞并不仅限于言语,而是包括古往今来语言、文字!”我认为《易经》的六辞之法既然是考验人诚实与否的办法,那《孟子》的四辞之说应该也不会是例外,只不过孔子作《易经·系辞》的时候,诸子百家还没有兴盛起来,应该主要是通过言语观察人;至于孟子的时代,天下的学子不是信奉扬朱,就是信奉墨子,而且还有告子论述人性的言论,许行重视农业的言论,张仪、公孙衍、淳于髡之辈游说骋辩;而且上述这些人大都有著作传世,那么孟子“辞而辟之”的说法,就仅仅是言语了!但是言语却不能不包括在文辞之中,下面列表示意:

    修其内——诚实——默而成之,不言而行,文辞——成德之人。

    修其外——巧诈——惭愧,支吾,多言,游词,屈穷。

    ——将要叛乱的人,心中有疑惑的人,急躁的人,诬陷他人的人,

    失其所守的人。

    按照上面的列表看来,先民德行全备的人,可以做到不言而信,沉默恭行;所以孔子看见温伯雪子而不发一言,大概观察人,开始时并不需要听他说话才予判断;再次一等的才需要观察他的言语,也就是《论语》所说“一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到他讲什么就信他会做什么”;再次一等就是观察他的言语而不足以评判他的行为,就是《论语》中所说“现在我对于一个人是听到他讲什么后再看他干什么”;最下一等的就是,看到他的行动,众人都不相信,但这已超出通过言语观人察士的范围了;内在修养和外在修养的区别就是这样,企图观人察士的人可以进一步考察!

    至于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语来断定一个人的贤能与否、聪明愚笨、祸患福气,这样的历史事实很多,例如《春秋左氏传》鲁襄公十四年记载:卫国的国君:“他真是一个奇才。将军可以与他谈一谈,如果觉得不满意,再让他走也不晚。”李恕让郑注去拜访王守澄,开始王守澄还面带怒容,等到交谈起来,郑注能言善辩,纵横捭阖,所说的话都合乎他的心意,于是王守澄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王守澄入朝做枢密使,郑注于是很受重用。御史李款上折弹劾郑注对内结交宦官,对外结交大臣,要求将他交付司法部门查办,十天之内,他接连上呈了几十个奏章。王守澄知道后,把郑注藏在于右军中。中尉官韦元素等都非常憎恶郑注,左军将佐李宏楚对韦元素说:“郑注奸佞狡猾,天下无双,如果不能趁他在卵壳的时候除掉他,一旦羽翼丰满,肯定会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现在因为御史弹劾他,藏在军中,请让我以您的名义去找他,就伪称您有口疾,让他给治疗一下,我们趁机抓住他。”韦元素认为这样很好,就让李宏楚去找他。郑注来了以后,先是点头哈腰,接着,奸佞的话语便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韦元素不知不觉地便握住了他的手,显得很亲热,听他谈话都忘了疲倦,最后赠给他很多金银布帛并送走了他。

    《汉书·儒林传·申公传》:皇上让使者在车上装上了布帛宝玉,用蒲草包裹住车轮子,赶着四匹马驾的车去迎接申公,他的两个弟子赵绾、王臧坐着轻便的驿车跟随。接回后,申公去参见皇上,皇上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情。申公这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回答说:“把国家治理好不在于说得多,而是在于多做实事。”这时皇上正喜好文章辞赋一类事,听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了起来。但既然已把申公召来了,便任命他为中大夫,安排在鲁邸居住,商议政教之事。太皇窦太后喜欢<strong>老子</strong>的理论,不喜欢儒术,她寻找到赵绾、王臧的过错责备皇上说:“这是想重新做新垣平啊!”皇上因此废掉了政教之事,撤了赵绾、王臧的官职,他们全都自杀了;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家,几年后便死了。5.人性有别论辨有道

    古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人物也是如此。从性格上去分类,或是从专长上去分类,彼此的质性都不可能相同,必有差别。因为质性不同,所以在谈话与辩论时,必定会发生种种的偏差、疏失与障碍。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偏差,分析其中的道理,即可以用来认识人。

    刘邵认为天下有四理。明识四理的人分为四家:道理家、事理家、义理家、情理家。由于不明于理而会产生“情有九失”、“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等在人物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困难,由此而总结出通天下之理的八种能力,即“八能之通”。

    话要说得妥当,事情要处理得宜,就必须讲求一个“理”字。可是我们把一件事放在众人面前讨论,很难获得一致的看法。甚至有许多观点完全对立,针锋相对,互不退让,导致不欢而散。原来的讨论会到最后变成辩论会,甚至发生观点战,这种事现在从地方到中央都存在。

    为什么会演变成这种情况呢?主要因为人多、道理多之故。人一多,彼此材质不同,所持的观点就会不一样,甚至对立,所以说“人才异则情诡”;至于道理多,你认为你有理,他认为他有理,如此就很难沟通了,所以说“理多品则难通”。

    彼此无法沟通,互不接受对立的观点,那么要讲求意见上的统一就相当困难了。在本节中讨论了以下几个主题。四部之理和四家之明

    从自然人事的通常道理出发,认为明智之人须个人心性与常理相合。所谓“四理”,即“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情之理”。四者乃天地自然、社会人事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合于这些道理,才能有成,所谓“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质理相应,便有“道理之家”,“事理之家”,“义礼之家”,“情理之家”,亦即四家之明。

    道理指的是天地间自然之理。《周易·下经》云:“盖日以中为盛,日中则必昃。月以盈为盛,月盈则必食,何也?天地造化之理,其盈虚每因时以消息。”此句主要意思是太阳过中午就偏西(昃),月亮满之后就会缺(食),这均属道理。

    事理指的是政治社会之理。刘晒注:“以法理人,务在宪制。”法制是一种上层建筑,这就有别于自然之理。

    义理指的是礼乐教化之理。刘晒注:“以理教人,进止得宜。”礼数之理与法制之理、自然之理也不同。

    情理指的是世事人情关系。一个人受外界影响,心有所欲,耳目为之而发动,形诸言语,那就是情理。

    一般说来,哲学家讲“道理”,政治家讲“事理”,教育家讲“义理”,企业家讲“情理”。这四个理彼此意义不同,也没有相同之处。因此,当我们与别人讨论或沟通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对方是属于哪一种“理”,如此才能顺利地进行沟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四家之明和四部之理相对应,分别是道理之家、事理之家、义理之家、情理之家。

    由于人质性的差别,才会产生四理的不同,而人要体悟四理,必须由心智之明在外部加以显现。心智之明的显现就是质性的表现,所以四理与质性相互配有心智就产生相应的道理,随即就有相应的家。道理之家,质性平淡,心灵性巧,思维细腻,因而最与自然沟通,天地合一。

    事理之家,质性机敏,足智多谋,行动敏捷,能够迅速处理烦难之事。

    义理之家,质性和平,温顺,儒雅,在伦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善于分析礼教之得失。

    情理之家,质性机敏,对世间人情事故了解透彻,能够适应各种情况之变化。

    上述四家乃人物上之四大类型,也是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具体之理。他们所信的理不同,如果一味以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就会在标准上有较大差异,同时讨论一件事,就会产生辩论。

    但如果注意各家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切磋,互补不足之处,再经公开讨论,各个都做出一点让步,还是能取得共识的。九偏之情和七似之流

    前面所说的四家由于各据其理,产生辩论,同时也各持己见,产生了九种褊狭性情,即因“以性犯明”。

    由于人的性情各有所偏,干扰道理之明,于是便出现九种偏失。

    《体别》是以中庸为标准将人才分为十二种,并指出其得失,及其原因在于拘抗失度。

    这一章节则从人的才性与常理的关系说明才性的九种所偏。九偏存在的原因在于“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老子说:“内视为明”。明,就是心智之明,为一个人内心之写照,内心质纯才会心智明。

    心智明,相应的理才会明。由于四家都应用自己的观点去论述人或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人才的标准各说各的话,无法统一。九偏之情就是介绍九种性格,论人的特点与过失,现分述如下:

    (1)刚略之人,比较粗枝大叶,不能疏理细微,其优点是处理大事弘大、广博,志向远大;缺点是处理小事则放纵而疏狂。

    (2)抗厉之人,用意猛奋,不能回旋商量,其优点是原则性强,遵守法令而公正无私;缺点是变通少,使事情难以进展。

    (3)坚劲之人,用意端确,以讦为直,喜好攻击别人的短处;其优点是论理,言语锋利,往往能压倒对方;其缺点是专挑别人的毛病,丧失众人的基础。

    (4)辩急之人,一般性情较急躁,废话多,语言尖锐。其优点是处理人事能追根究底而有精辟的见解;其缺点是往往只在大事处着想而忽略了细小的事的重大原则。

    (5)浮沉之人,过于表面化,喜欢东拉西扯缺乏深思,其优点是闲聊时显得博学多才;其缺点是谈论正事时,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没有可取之处。

    (6)浅解之人,用意浮浅,凡事不能深思熟虑,其优点是听到一些精彩的言论,就很快地加以模拟应用,明而愉悦;其缺点是对该言论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却又嫌麻烦而不去做。

    (7)宽恕之人,反应缓慢,思考的速度也非常缓慢,其优点是论仁义之时,显得细心弘大又有规范;其缺点是论及实务操作时,由于迟缓而跟不上步伐。

    (8)温柔之人,用意温润,不在美好与强毅上尽心尽力,其优点是为人处世上讲求和平顺畅;其缺点是遭遇难题之时,就会显出他的软弱的一面,而是往往用逃避的方法加以解决。

    (9)好奇之人,用意奇特,其性格易接受新事物,其优点是精于谋略,不受礼法约束;其缺点是依清道而论,因不了解新事物形成浮夸习气。

    以上九种人,都由于心智不同造成偏才,他们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strong>真可</strong>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与九偏之情相关,由于性情不纯一,不通畅,其流别便有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比如曲意迎合,不知为知,看似解悟,其实不然,等等。这也是大众经常被他们所迷惑的七种似是而非之人。倘若质性不精纯,如前面所讲的会产生九偏三情,但在另一方面显现于谈话之际,则似是而非,会产生七似之流。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有人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很能制造气氛哗众取宠,表面看来似乎能言善辩,但实际是一肚子草包,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目前社会上有很多这类的演说家,我们要小心上他们的当。

    (2)肚里有些才华,但明明是学教育的,却在政治、外交、法律、军事各种问题上都讲得头头是道,表面上看来似乎博学多能,其实样样通就意味着样样都不精。这类人以御用学者居多,这是似若博意者。

    (3)有人水平较低,根本听不懂对方的言论,却故意用点头等动作迎合对方,装出听懂了的样子。在有权有势的人身旁常出现这一类拍马屁的人。这是似若赞解者。

    (4)有人学问太差,遇到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等别人全都发表完之后,再跟随赞同附和,应用他人的某些言语胡讲一通。许多不学无术的学者即属此类。这是似能听断者。

    (5)有人无能力回答问题,遇到别人质问之时,故意假装成很精妙高深的样子,避而不答,其实是一窍不通;有些官员遇到民众质问时,常是不屑一答,加以回避,其实是不懂,故意顾左右而言他即属此类。这是似若有余有实不知者。

    (6)有人一听别人的言论就感到非常佩服,似懂非懂,其实就是不懂。这是似悦而不怿者。

    (7)有人属江郎人物,道理上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可仍然牵强附会,不肯服输,一味地强词夺理。此种理不直气不壮的人,在讨论场上处处可见。这是似理不可屈者。加内容三失之说、六构之难与八能之通

    在此探讨一下论辩过程中存在的“三失”、“六构”等状况,以及八种类型的辩才。所谓“三失”,就是辩论时不考虑对方的特点和听众的心理状态,所谈内容与主题相反、相杂,以及不善于运用比喻,用一百句话说不清一个意思。这三失是一般人在平时谈话中最易发生的疏失。

    (1)辞胜者

    在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理来胜人,和以言辞来胜人的两种胜人方法。以理胜人,虽言语不准确。但根据充分,黑白分明,就连细微处也解释得很清楚,于是理直气壮,使人口服心服;以言辞胜人者,是用诡辩的手段在言辞上获胜,他掩盖事情的正确一面。于是“求异则正失”,辞巧而不可屈,使人口服而心不服。

    (2)不善辩论者

    一般说来,九偏之人辩论之时,不外乎有三种状况:一种持相同意见;一种持相反意见;一种则是既不相同亦不相反。持相同意见的人,彼此通晓对方的意见,就像水流于河水;持相反意见者,彼此对抗,水火不容;既不相同又不相反者,意见模棱两可,故意显得宽宏开阔。

    善于辩论的人,当他发现对方听不进去或无法说服对方时,就会立刻停止自己的说话,他会揣摩对方的心态,采用迂回战术,先说对方爱听的话,取得对方赞同之后,再逐渐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内容中去。推销家常用“是的……但是”或“唱对方爱听的歌”的手法,在现代商品经济时代,这种技巧很实用。

    不善于辩论的人,与别人辩论之时,不是坚持相反的意见,就是说一些模棱两可、不着边际的话,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对方进入自己的意图,其实适得其反。

    (3)不善喻者

    善于晓喻的人,言少而事明,所以他用简单扼要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繁杂的事情;不善于晓喻的人,洋洋洒洒了一大堆,却连一件事也没说清楚,这种人自己不知所云,别人更是听不懂了。

    所谓“六构”,即各人从自己的性情和立场出发,以至辩论过程出现“辞构”、“气构”、“怨构”、“忿构”、“妄构”和“怒构”六种心理冲突。也就是在辩论场上,质问驳斥的六种常见失误。

    (1)辞构(言辞上的缺失)

    善于诘问驳辩的人,能够掌握辩论主题,在获得胜利时就适可而止;不善于诘问驳辩的人,舍本而逐末,不寻其重点而在靶上乱射。这就是言辞上的缺失。

    (2)气构(意气之争的缺失)

    春秋时期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古时候作战,击鼓进军。击第一鼓时,士气最旺盛;击第二鼓时,士气就衰退;击第三鼓,就没士气了。

    善于辩论的人,最注重第一阶段士气高昂时攻击对方,会避其锐气,然后抓牢主题迂回缓攻,等到对方士气衰竭之时,就一举反攻。

    不善于辩论的人,面对气盛之势,不知避让而采用硬抵抗政策,结果弄得双方头破血流。此外,这种人也会抓住对方一点小弱点加以攻击,以挫其锐气。此种硬碰硬或小题大做的方式,容易造成言语上争斗的缺失。

    (3)怨构(结怨的缺失)

    双方在辩论中,当对方出现失误之时,不懂得紧紧监督着不放,直言地指出对方之错误,不会得理不饶人。

    不善于钉牢失误的人,会紧咬对方的错误,使对方难堪;如此一来,对方一则因面子问题反对到底,二则怨恨逆结于心,造成了对你的偏见。

    (4)忿构(埋怨的缺失)

    平常自己对某一主题思考、研究,久而久之乃有心得。此种经过长期思索所得的论点,很难在一场会议中,用三言两语让别人知晓。

    自己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却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别人能理解,这就会产生埋怨的缺失。

    (5)妄构(妄言的缺失)

    双方在诘问驳辩之时,必须留意讨论的主题。因为双方进入激辩时很容易离题,这种情况在水平较低的辩论中更是常见。

    因此,善于质问辩论的人,必须时刻掌握主题,当对方因激动而离题时,就会设法引对<strong>方回</strong>到主题。不善于质问辩论的人,当对方因激动而离题时,非但不设法挽回,反而越离越远,如此一来,辩论就没任何意义了。

    (6)怒构(愤怒的缺失)

    每一个人内心在想事情之时,就无法分心去听别人所讲的话,这就是常说的一心不能两用,就如刘劭所注:“思心一至,则不闻雷霆。”因此在讨论会上经常可发现,许多人在构思自己的意见时而听不进别人的讲话,却要求自己发言时让对方听己之言。实际上当自己发言时,对方也在构思其自己的意见,而没法听你所说的话。如此一来,彼此都没有听别人的话,很容易产生误解。双方会因误解而互指对方不讲道理,这就是发生愤怒的根源。

    以上所列举的六种缺失,在辩论场上经常会看到。虽然有那么多的缺失,但这些方法在辩论上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会让你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否则各陈己见而不质问的话,就无法知道谁是可用的人才了。

    要解决谈话和辩论的缺失,就必须具备“八通之能”。所谓“八通之能“,即“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辨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兼有这八种才能,便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通八者,只有一能的话,便是偏才。与此相应的偏才,也有八种:名物之才,构架之才,达识之才,赡给之才,权捷之才,持论之才,推彻之才,贸说之才。八能皆通的则是兼才之人。此八能就是解决诘问驳辩之种种缺失的八种技能。

    善于辩论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得理让人,绝不会得理不饶人,这种人才算精妙<strong>高明</strong>啊!

    他们能聪、能思、能明、能辞、能捷、能守、能攻、能夺,兼具有上述的八能,能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理之后,才能识人。倘若不能兼有八能,只具备一能,那就是偏才的人。

    谈活、辩论在求理,而人之通理受才性所决定,才既殊途,理亦异趣,因此正确的辩论者应具备下列八种技能:

    (1)耳朵能听懂对方的意思。登高能赋,听声音即能判断状况,这是名物之才。

    (2)思想能创制新理论。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创作思维不欠缺,这是构架之才。

    (3)眼睛能看出未来的机会;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未来的趋势与时机,这是达识之才。

    (4)言辞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口齿清淅,能言善道,靠三寸不烂之舌,能拒千军万马,这是赡给之才。

    (5)行动能纠正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缺点,反败为胜,这是权捷之才。

    (6)防守能抵挡对方的进攻。善于防守,滴水不漏,这是持论之才。

    (7)进攻能打破对方的防守,把进攻作为自己最好的防守,这是推彻之才。

    (8)找出对方的矛盾而攻击,使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投降,这是贸说之才。言语为心灵的表现,因此从谈话与辩论之技巧,可以看出各种不同才能之人。

    刘邵接着述说通才之人辩论的十项技能,及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心理原则,并作为本章之总结。

    通才之人与通才之人讲话与辩论之时,因为彼此均兼具八能,所以心领神通,简单几句话,就能沟通;通才之人与无才之辈谈话与辩论时,则须耐下性子,察言观色,慢慢引导,才能沟通;其沟通的十个要领(亦即通才之人的十个辩论技能)如下:

    (1)自己虽然聪明绝顶,成竹在胸,仍常准备退后,决不卖弄自己的才华;

    (2)好话说出口。通理就停止;对方说错了,不必紧迫盯人,咬住不放;

    (3)一方面让对方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帮助对方多发挥其才能;

    (4)谈话辩论,仁义第一,不借题嘲讽对方的短处,也不借机炫耀自己的长处;

    (5)与人交谈,在取得对方的信赖之后才可讲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否则交浅而言深,对方会认为你在诽谤他而不接受;

    (6)不以声丑,弃其善曲;不以人愚,废其嘉言。对方再笨,总有其聪明的地方,应参考其优点,而不能全盘否定;

    (7)诘问驳辩,或守或攻,或进或退,不论时机的掌握,或是思考下判断,都要极为恰当;

    (8)顺对方的心气,当对方气盛的时候要回避;当对方气竭时就是攻击的最佳时机;

    (9)辩论之时,要使对方口服心服不是件易事,在道理上如果已经获理,不可盛气凌人,得寸进尺;

    (10)谈话辩论要心平气和,不能只看对方的身份,不为求名而讲道理,辩论只是为了获得真理而已。

    具备上述十个要领,才够资格与人谈话辩论,处理繁杂的事物。在实际中多加锻炼,还是很容易掌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予人甚多启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