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九章 李健吾:活着是为了“掏一把出来”(6)
    第十九章 李健吾:活着是为了“掏一把出来”(6)

    1934年春季的一天,李健吾与曹禺在《文学季刊》编辑部里聚谈,在谈及当今谁是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时,曹禺把李健吾推为最好。

    听了曹禺的评判,李健吾心里自然很是得意。他知道曹禺刚写完一个剧本。过后找到靳以一问,果然靳以说就在他的抽屉里,靳以还说他和巴金都认为剧本不错,但还有些小毛病,最后,靳以对李健吾说:“你先拿去看看。”

    “不,不登出来我不看”。李健吾如是说。

    7月1日,《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出版,在剧本一栏里,同时刊出三个剧本。第一个是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第二个是曹禺的《雷雨》,第三个是顾青海的《香妃》。对这样的排列,李健吾有个风趣的解释:“我不想埋怨靳以,他和家宝的交情更深,自然表示也就更淡。做一个好编辑最怕有人说他徇私。所以,我原谅他。”

    1945年3月,李健吾改编的《金小玉》由苦干剧团演出,立即轰动了上海剧坛。李健吾在剧中饰黄总参议。

    有次开演前,李健吾在后台跟演员大谈其黄总参议的演法,如何撩袍,如何甩袖,如何抽雪茄,如何吐掉牙签,说到得意处,一不小心,把做道具用的劣质雪茄烟,猛吸一口咽了下去。他是从不吸烟的,一下子中了烟毒。正好轮到他上场,勉强支撑着将戏演完,一到后台就大呕大吐,面无人色,几乎晕了过去。朋友们看他情形不对,只好雇车送他回去。上了车,车夫问拉到哪儿,他头也不抬,凄然欲绝地说了五个字:“上海殡仪馆!”

    一个大活人怎么要去殡仪馆呢?车夫吓了一跳。原来李健吾住的多福村五号,就在上海殡仪馆对面,平日坐车回家,他总是这样对车夫交代的。

    美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