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七章 朱湘:他始终在“向失望宣战”(5)
    第十七章 朱湘:他始终在“向失望宣战”(5)

    师友朱湘是与闻一多、徐志摩齐名的中国现代诗人。徐霞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是1925年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时,结识朱湘的。1924年,在清华读书的朱湘因带头抵制学校早餐点名制度,被学校开除。朱湘便依靠写作和翻译外国作品,赚取稿费为生。他出版了诗集《夏天》,还经常在《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发表作品,这在文学爱好者眼中是很令人景仰的。1925年夏天的一天,爱好文学的徐霞村经一位黎姓同学的引荐,拜会了这位仅比他年长三岁的朱湘。

    他们一见如故,觉得非常投缘。几天后,徐霞村将自己试译的两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拿给朱湘看,朱湘很仔细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加以校阅,给他提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从那时起,徐霞村就成了朱湘家的常客。他们在一起切磋文字,研究学问,在朱湘的帮助和指导下,徐霞村的外文翻译水平提高很快,到1926年就经常翻译一些欧美作家的作品投稿了。因此,徐霞村一直尊朱湘是他“从事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指路人和启蒙老师”。

    1926年底,徐霞村在上海的姑父病重,姑母来信要他来上海帮助照料一段时间,然后资助他到法国留学,他马上去征求朱湘的意见。朱湘听了很高兴,非常支持他到法国去。在徐霞村去上海前,朱湘主动给上海《小说月报》的主编郑振铎写了封举荐信。郑振铎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约他给《小说月报》写稿,还被聘为欧洲通讯员,要他把一路见闻记录下来,陆续寄回国内发表。后来徐霞村的许多小说创作和翻译的长篇小说,都是在《小说月报》发表的。

    1927年5月,徐霞村赴法国留学,不久朱湘则去美国留学。他们先后于1928年和1929年回国。朱湘回国后,在安徽大学外文系任教,后因故辞职。从此失业,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1931年11月的一天,面容憔悴的朱湘来到北平的徐霞村的家,提出借150块钱。徐霞村将这些钱交给他时,他却很严肃、认真地说了声“谢谢”,徐霞村为此十分同情他的处境,觉得很难过。送他到大门外,给他雇了辆人力车,一直目送他消失在夜幕里。不料,在1933年12月,他就从上海《新闻报》上看到朱湘于12月5日投水的消息。

    裂痕新诗主要流派之一的新月派借以发端的《晨报副刊诗镌》于1926年4月1日开始出版,《诗镌》出版后,朱湘连续刊发诗文:在创刊号上,他写了《评胡适的〈尝试集〉》;在第二期上,有他的诗《昭君出塞》和诗评《郭沫若君的诗》;在第三期上,他发表了著名的诗《采莲曲》和诗评《草儿》。但从第四期起,他却退出了《诗镌》。

    那么,朱湘为何中途愤而退出《诗镌》一事。事件的表面原因,是由于他对《诗镌》第三号将自己最为得意的《采莲曲》排在第三篇而感到不满,一气之下退出了《诗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