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章 老舍:“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2)
    第十二章 老舍:“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2)

    怎么先让他们见见面呢?白涤洲与罗常培就请北京师大音乐系的一位朋友出面,带着他的学生胡絜青拜访老舍。胡絜青自幼爱好文学,与几位学组织了一个文学社——真社。她们读过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长篇小说。如今听说老舍回到北京,很希望能见到这位心仪已久的著名作家。于是胡絜青就代表“真社”社员,来请老舍给她们辅导创作。老舍一向平易近人,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事后胡絜青和老舍才得知这是白涤洲、罗常培他们有意安排的。后来,白涤洲、罗常培先后三次轮流做东,宴请老舍和胡絜青,而胡絜青没有拒绝,也没有明显地表示出什么。

    第二年的夏天,老舍应山东齐鲁大学之邀担任中文系副教授,要离开北京。尽管在与胡絜青的三次接触中,她没有明确表态,但是老舍已察觉到胡絜青的默许。不过老舍也有所顾虑:虽说他俩都出身于满族正红旗,可是两家的家境相差悬殊。胡絜青出身于正三品的参将,老舍却出身于正红旗的护军。他担心门不当、户不对,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影响婚姻关系。他左思右想,觉得还是应该事先摊牌,把丑话说在前头。终于老舍给胡絜青写出了第一封信:“我们不能总靠吃人家饭的办法会面说话,你和我手中都有一支笔,为什么不能利用它——这完全是属于自己的小东西,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写出来。”“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胡絜青读了老舍的信,不但没有反感,反而觉得与老舍的心贴得更近了。她当即给老舍回了信,很婉转地表示了她非常钦慕老舍一心向上,互敬互爱和积德行善的行为。老舍得到胡絜青的回应之后,异常兴奋和激动,就每天给她写一封信,谈爱情、谈婚姻、谈家庭、谈人生、谈文学,几乎无所不谈,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几个月的鱼雁往还,越来越拉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成为不能须臾离开的情侣了。

    姑娘时代的胡絜青手巧爱做衣裳。朋友们告诉老舍:你看胡絜青,每天准换一身衣裳。老舍赶忙去信说:“……我可没钱供你,看来,你跟我好,就得牺牲这衣裳。我不能像外国人似的,在外面把老婆捧得老高,回家就一顿打。我不会欺负你,更不会打你,可我也不会像有些外国男人那样,给你提着小伞,让你挺神气地在前头走,我在后头伺候你。”

    1931年夏天,老舍回北京度假时,与胡絜青举行了结婚典礼。结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在他们相伴相依的35年中,胡絜青很好地履行了老舍的“约法三章’,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教子1942年8月,老舍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老舍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