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九章 徐志摩:“他的诗是不自欺的生命换来的”(1)(2/2)

    散文集:《再别康桥》、《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

    小说:《春痕》;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情缘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国民党政要人物张君劢的妹妹,曾就读于江苏师范学校。经张君劢与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提亲,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与他素昧平生的张幼仪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徐志摩刚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20岁的徐志摩对于婚姻、爱情考虑不多,似乎也像常人一样接受了父母的安排。第二年他转学到北京大学就读。1918年去美国,两年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

    结婚后,徐志摩到国外求学,他父亲担心有变,就提议张幼仪到伦敦与徐志摩团聚。1920年秋,张幼仪来到英国的沙士顿,夫妻二人相安无事地生活着。不料,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之后,立时为林徽因的婉约才情和高雅气质所征服。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因一见钟情,感到四年来与张幼仪的婚姻原来是那样的平庸和乏味!不过,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妻子待他好,温存恭谨,体贴顺从,衣食照拂,都挑不出妻子的错处。还为他生了个儿子,满足了父母的心愿,更是无可挑剔。可是,他暗暗与林徽因相比较,觉得同床共衾的妻子竟不能成为心灵相通的知音,他与她似乎没有感情的吸引力,也没有交流的话题。于是他才意识到自己陷于婚姻的悲剧之中。

    恰在此时,张幼仪又怀孕了,这本来是令人欣喜的事,可是徐志摩正狂热地被林徽因所吸引,对张幼仪的怀孕十分反感,就让她打掉。张幼仪说:“听说有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则说:“坐火车还有死掉的呢,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从此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就出现了危机。接着,徐志摩提出与张幼仪离婚,张幼仪没有答应,徐志摩就独自离开沙士顿。眼看产期临近,张幼仪身边无人,只得给她的二哥张君劢写信求助。在二哥的帮助下,张幼仪来到德国柏林,生下孩子。在与徐志摩办理离婚手续时,徐志摩才到柏林来,与她发表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

    其实,张幼仪并不是个软弱的传统女性。婚变之后,她自强不息,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开办云裳公司,还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幼仪回国后认作徐志摩的双亲为义父母,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就连徐志摩死后出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出于她的策划和出资。

    徐志摩从德国回来之后,就去找林徽因。不料,林氏父女已经回国了!房东的守房人问清他就是徐志摩后,就将林徽因留给她的一封信交给他。信中林徽因写道:“我走了,带着记忆如锦金,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所有的话走了。”又说:“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进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无人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徐志摩读完信颓然地坐在沙发里,心里一片空白,从此他成了一个“鸡飞蛋打”的单身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