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旧梦已如烟,
醉酒谈诗十七年。
当日谁能怨贾谊,
而今我自哭张颠。
休言湖海难逃网,
只恨文章不值钱。
窗外潇潇秋意冷,
断肠风味写吴笺。
刘大杰这首悼念诗,回忆了师生间的深厚友情和对恩师的深切思念的感情。此后,刘大杰还写过三首诗悼念恩师,足见他心中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提携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从小就聪明顽皮,当年父亲在外当兵,他的顽皮给母亲带来不少的烦恼。小学毕业后,14岁的沈从文就被母亲送到当地的军队当了兵。不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波及他所在的湘西,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礼,他决定离开军队,到北京寻求升学深造。
当时的北大吸收不注册的旁听生,沈从文便到北大以旁听生身份听课。可是旁听生没有文凭找不到工作,他便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系,但因成绩太差没能如愿。为了生计,他只得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学习写作,决心闯入文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来说,练笔之作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他非常苦恼,就在1924年的11月给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分别写信,表述自己的苦恼和艰难处境。当时正在北大任教的创造社作家郁达夫读到他的来信。就于11月13日午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到酉西会馆看望了他。当时,屋子里没有生火,寒气刺骨,沈从文正在屋里裹着棉被写作。郁达夫见他冷得瑟瑟发抖,就将自己的毛围巾披在沈从文的肩上。郁达夫又问他吃过饭没有沈从文很羞怯地告诉郁达夫,他连早饭还没有吃。于是郁达夫带他到餐馆吃了一顿饭,结账时还将剩余的三块多钱给了沈从文。
在郁达夫的鼓励下,沈从文勤奋写作,于1924年12月22日出版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这篇散文诉说了一个文学青年的穷困和苦闷,写得十分动情,受到媒体的重视。这是沈从文的作。接着他又相继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逐渐被文坛所接受,同时也改变了他的艰难处境。1926年和1927年,他将自己的作品结集为《鸭子》和《蜜柑》,由北新书局和新月书店出版。
同道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39年12月11日乘“芝巴德号”到达印尼巴达维雅(现在的雅加达),受到印尼侨领丘元荣、刘应宜等热情欢迎,有1000多人出席欢迎宴会。刘海粟在印尼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并将义卖收入30多万盾,全部寄回贵州红十字会转给前方抗日将士。
在印尼画展期间,刘海粟接到星洲南桥筹赈总会副主席陈正谦先生邀请他去新加坡开画展的信,刘海粟的好友郁达夫当时在新加坡编辑《星洲日报》“晨星”副刊,也写信请他去,并告诉他,新加坡抗日气氛很浓,很适合搞赈灾画展。于是,刘海粟于1940年12月21日赴新加坡。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