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胡宗南抛“绣球”(1)
1932年5月5日,中、日两国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签署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中队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中队不得驻扎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蒋介石下令,将十九路军的三个师分别调往皖、鄂、赣参加内战,企图肢解十九路军,遭到强烈反对;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严令十九路军部队开赴福建,参加对江西红军的围剿,希望借红军之手,废掉这支“不听话”部队。
通过“一 二八”战争,日本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6月,局势刚刚安定,蒋介石马上就在庐山召开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五省“剿匪”会议,决定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确定第四次“围剿”红军战略:首先,集中兵力“围剿”消灭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消除首都南京的隐患;然后,全力进攻闽赣中央苏区,重点进攻、分区“围剿”,彻底消灭“共匪”。在给皖西作战的胡宗南、徐庭瑶、王均、曾万钟的《电令》中,蒋介石命令道:
“现决定第一、第四、第七、第十二各师,同时向霍邱、正阳、六安、霍山之线前进,限本月哿(二十)日以前,确实占领淠河西岸地区,所有前线部队,暂归第三军军长王均负责指挥。”
自从黄埔毕业后,胡宗南东拼西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深受蒋介石器重。1927年5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担任第一师副师长,成为黄埔系学生中第一个将军;1931年1月13日,年仅34岁的胡宗南晋升为陆军中将,显赫一时。
1932年2月28日,蒋介石复出不久,就在南京中山东路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三民主义力行社”,亲任社长,并提倡“发挥硬干、快干、实干精神”,实行“力行哲学”。下设组织、宣传、训练、特务四个处。胡宗南与贺衷寒、康泽、邓文仪、戴笠、桂永清等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4月1日,由蒋介石点名,戴笠出任特务处处长,本部设在南京徐府巷(简称一处),其私人办公室和住宅在鸡鹅巷53号。9月,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简称军统局),非建制单位,对外保密,戴笠担任“第二处”处长。1938年,军统局正式列编,贺耀祖出任局长,戴笠以副局长身份主持工作。每年的军统纪念日,戴笠做主,一直定在4月1日这一天举行。
俗话说,野心伴随官位长。1930年代,少年得志的胡宗南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组织体系,成为黄埔系“少壮派集团”领袖。当时,他正率领大军,在安徽西部山区“剿匪”。近水楼台,他相中了安徽省政府主席的宝座。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安徽位于中原,是中国南北自然与文化的分界与融合地带,淮河以北属于北方的齐鲁文化圈,江淮之间为楚国文化圈,江南属于吴越文化圈,可以说,民风彪悍,物产丰富,派系林立,堪称大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的“小联合国”。治国先治皖,安徽若能治理好,那么,治理全国如同“烹小鲜”一样。中国历史上决定南北政治命运的大决战,如淝水之战、垓下之战、淮海战役,都发生在安徽境内。而且,民国时期,国民党定都南京,安徽与之比邻,更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
但是,胡宗南非常聪明。他知道,民国以来,安徽省政府主席(含都督、省长)位置始终无人坐稳,长者一两年,短者几个月,李兆珍仅仅干了7天,椅子还没焐热,就卷铺盖走人,21年,换了17任,简直像“走马灯”似的,原因就是安徽人抱团、难管。如何是好?他找戴笠、胡抱一密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眼通天的戴笠想了一想,说:“只有借助九哥的号召力,以皖治皖,方为上策。这些年来,由于兵荒马乱,兄弟们各奔前程,联络不多,但九哥是最讲义气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他是不会忘记的。别看他现在是人在江湖,无职无权,却是安徽人的民意代表。他想捧你,你就能坐稳;他要翻脸,你随时倒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