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梦(2)
没有道别,就悄然离去,只是一次短暂的旅程,却在苏曼殊的心里留下深深的落寞。回到上海,他觉得自己这颗孤独的心需要温情填补。他开始频繁地来往于红楼妓院,每日和歌伎饮酒弹琴,舞尽桃花。苏曼殊已经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了胭脂的味道,只知道,和她们在一起,没有任何的负累。唐人杜牧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也确实有其缘由,但也惹恼了无数红颜。不是她们不解亡国恨,只是乱世之中,多少男儿都无法力挽狂澜,这些弱女子又可以为历史做出怎样的承担?
醉酒笙歌不是罪,浅吟低唱不是罪,在不能改变的宿命里,她们只不过做着悲哀的沉沦。那些指责她们的人,是否先指责过自己?苏曼殊了解她们的凄凉,所以珍爱她们,并且从不轻易攀折。他相信自己的前世,一定和某个歌伎深爱过一场,为了偿还她的债,所以今生入了佛门,依旧贪恋上青楼。苏曼殊不明白,自己为何这样相信前世今生,难道就因为是出家人?不,或许在他生下的那一刻,就已经信任了因果前缘,所以才会有之后的种种际遇。这世上遁入空门的人很多,但是如他这样几度出家的却很少,如他这样,在空门和红尘随意往返的人更不多见。
这期间,苏曼殊挥金如土,他曾写信给郑桐荪说过:“居沪半月,已费去数百金。”很快他又成了一贫如洗的人。玉粒金莼的生活,或是白水一样的日子,对于苏曼殊来说似乎没有太多的区别。数十年的风雨,他的心早已可以承受世间的一切苦难,荣或辱,悲或喜,离或合,只是一个标志,一种情绪,一段过程。他可以接受命运的宰割,却不会吭声喊疼。有时候,他觉得自己被沉溺在红尘的泥淖里;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是那么遗世独立。
六月,苏曼殊去了苏州,居住在郑桐荪之兄郑咏春家,与郑桐荪、沈燕谋同编《汉英辞典》、《英汉辞典》。也就是在这座江南水乡,姑苏台畔,吴王宫里,苏曼殊诗兴大增,写下了著名的《吴门十一首》。他访遍了这座城的名胜古迹,踏着先人的步履,拾捡着历史的碎片,重温一场又一场的姑苏旧梦。多少次,独自漫步在青石小巷,期待遇见一位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多少次,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来到枫桥,只为听一夜寒山的钟声。多少次,在明月的楼台,吹一曲呜咽苍凉的箫音。
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姑苏台畔夕阳斜,宝马金鞍翡翠车。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水驿山城尽可哀,梦中衰草凤凰台。
春色总怜歌舞地,万花撩乱为谁开?
年华风柳共飘萧,酒醒天涯问六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