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和粮食,目前都是朝廷专营,民间的商人不得参与其中。
现在,朝廷愿意把垄断性的财源,拿出来拍卖,我的个头,不参与拍卖的商人,绝对是个白痴。
没办法,垄断猛于虎。
哪怕是李中易一年要砍掉几十颗脑袋,依然抑制不住皇家盐行和粮行内部的大硕鼠们上下其手的大捞特捞。
实际上,粮食的专营,只是阶段性的垄断而已,李中易压根就没有打算永远垄断下去。
其中的道理和逻辑,其实异常简单。
只要打通了南洋,殖民了印度,李汉帝国永远都不可能缺粮食吃了。
只要不是商人们故意囤积居奇,并且常平仓里堆满了粮食,李中易有啥可担心的?
再说了,帝国的黄河水师、长江水师、近海水师,以及新组建的东南洋舰队,所属的运输船队,也不是吃素的。
林锋算是看明白了,朝廷的心思是,让实力最强的大豪商们,参与利润最丰厚的海上贸易。
让有些实力的商人,积极参与帝国内部的贸易,这就给朝廷省了不少的钱呐!
关于盐粮的暂时管制性经营,主要是,华夏民族饿怕了。
只要是承平之时,人口就飞速的增长。这不,短短的十余年间,据各地发回来的新增人口数据,每年新增两百多万婴儿。
而帝国的总人口,由于取消了人头钱,隐匿性的壮丁也都不再躲藏了。
据内阁的汇总,全国的总人口数量,大致在七千万人左右,而不是此前预计的四千多万人。
这个主要是,政令的传递,出现了延迟的现象。
开封这边发布政令,取消了人头钱。可是,大山里藏着的隐匿人口,真正知道这个消息,其实已是几年后的事儿了。
如今,帝国的真正粮仓,也就是两浙路和江南东路而已。荆湖地带,尚是未开发出来的莽荒之地。
关中地区,由于砍伐树木过巨,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了。
这是个恶性循环,水土越流失,降水量越小,粮食的产量也越小。
而且,经过千余年的高强度耕种后,关中地区的地力已经接近枯竭,亩产量年年下降。
除此之外,关东的洛阳地区,也因为黄河的水量与日俱减,粮食产量也变得差强人意。
换句话说,如果迁都洛阳,江南的粮食等物资,送过去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由于风帆式巡洋舰的大面积出现,李中易打算建设东都的想法,也随之与日俱增。
至于东都的地点,李中易初步的预想是,华亭县或明州。
华亭县,也就是后世的魔都,位于长江的出海口,无论是水运还是海运,都异常便利。
明州,也就是后世的宁波,位于大运河的起点,以及海上贸易的起点,又靠近两浙路的粮食主产区,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不过,这些仅仅是构想而已,若要真正开始动工,还需要大规模的抓了菲律宾列岛的工奴过来。
李中易当上执政王之后,最大的一个善政,其实是免除了百里之外的徭役。
历史上的徭役,令人闻风丧胆。地方胥吏若想整死你,压根就不需要罗织罪名的杀你,直接把你从广州派去幽州出徭役,你就死了一大半。
因为,草民出徭役,需要自带干粮,自带铺盖,自己出往返的路费,这不是最大的恶政,又是什么?
农业文明,需要山川河流之险,以抵抗骑兵为主的蛮族入侵。
前工业文明时代,已经有了钢炮、燧发钢枪、开花炮弹、新式陆军、风帆巡洋舰的李汉帝国,自然也就和英国的伦敦以及美国的纽约一样,建新都于海边,就可以很方便的控制海上贸易和内陆贸易了。
至于,帝国控制内陆地区,其实也很简单,利用抓来的海外工奴们,修路架桥,也就是了。
更重要的是,幽州一线面对的北虏军事威胁,帝国无论是从华亭出兵,还是从明州出兵,都远比从开封出兵,要快速得多。而且,海上运兵的成本,又比陆上行军,低了何止三十倍?
王大虎把拍卖的事情都摆平之后,乐滋滋的来见李中易。
刚一见面,王大虎就躬身道:“皇上料事如神,臣自愧不如也。”
李中易摆了摆手,说:“此地没有外人,二哥,来,坐到我身边来,咱们哥俩好好的唠叨唠叨。”
王大虎也很洒脱的坐到了李中易的身旁,笑着把豪商大会的情况,完整的叙说了一遍。
李中易脱着下巴,笑道:“这才刚刚开始呢,等帝国征服了印度次大陆,嘿嘿,那就等于是建立了万世不倒之基也。不夸张的说,印度河和恒河大平原还真的是养人啊,就算是刀耕火种,洒下粮种不管它,也是一年三到四熟,那个粮食总产量简直是不敢想啊。”
王大虎瞅着皇帝开心的样子,就仿佛是掉进了粮仓里的老鼠一般,显得异常之得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