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科技下乡不容易
    科技下乡不容易

    前段时间一大早,乡亲们打来长途问我,你们城市最贵的玉米多少钱一个?我想来想去,最贵的也就是肯德基里的玉米了,掰了按节儿卖。我就描绘了一下那玉米的口感和大小,挂了电话。不一会儿,乡亲们又打来电话,问我能不能帮着买点儿甜玉米的种子,大概在他们心里,城市是个无所不能的地方。

    我骑车就奔花鸟鱼虫市场了,别说,什么花花草草蔬菜水果的种子都有,我赶紧给乡亲们打电话问买几袋儿。对方仓促地感谢了我一下,扯着大嗓门问他身边的人有要的吗?然后告诉我:“先买六亩地的吧。”我小学数学的换算关系一片空白,这亩得多大一片啊,还不如告我几个小院子有概念。

    我问卖种子的大哥:“种六亩地,得买多少?”大哥差点被大饼一口噎在那儿,口齿不清地说:“嘛玩儿?六亩?你种地还是搞科学研究。我这一袋里最多十几粒,还有不活的。也就能种门口玩玩,指着吃没戏。当观赏植物差不多,让孩子种着玩。”听他一说,我才明白,我的任务是得搞个青纱帐出来。

    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我上网查。离我最近卖种子的地方是中国农科院一研究所。我给那边打电话,一女的接的。上来就特别专业,问我几亩地,我赶紧抢答,六亩。随后那大姐问我:“什么土质?”我说:“就一般的土吧?”大姐很不耐烦:“什么叫一般?不得看适合不适合播种吗?”我脑子里一片电影《喜盈门》里的播种景象,把她的问题理解成土地硬不硬了,为了解释土挺松快的,我说:“土质不硬,埋一口两米乘一米五的棺材,四个小伙子半小时就完事。”对方啪地就把电话给挂了。当然,耳机里传来嘟嘟声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这样解释土质优良不太合适。主要是,我深入田间地头的机会少得可怜,去一次半次的,看见刨土的全是为入土为安,而不是为种粮食。

    我又提心吊胆地把电话拨过去了,但大姐太记仇,非认为我无理取闹,歧视我毫无农业常识,而坚决不跟我过话,我一出声她就挂电话,太欺负消费者了。六亩地,我得消费不少种子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