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管乐、声乐三种乐音,以前都是单独演奏的,没有人把他们合起来用,把这三种乐音结合起来用只是近年才开始的。三籁齐鸣,天人合一,这就是古人常讲的“金声玉振”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种合奏必须以声乐为主,以弦乐、管乐为辅,使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接近自然,这样才有主唱客随的美妙效果。但近期一些戏场中伴奏的音乐,都比戏台上演唱者的声音要高,这样反倒是以弦乐、管乐为主,以声乐为辅。结果造成观众不是来听演唱者的演唱,倒像是来听鼓乐之声的。历来戏人教人唱戏,总是让歌唱的声乐与器乐的声音一样高。器乐的声音高一个调,演唱的声音也要高一个调;器乐的声音低一个调,演唱的声音也要低一个调。但在这种高低一致的情况下,也有音调的高低轻重的差别。这是因为戏师在刚开始教人唱戏的时候,用器乐代替口唱,引导学戏的人随器乐的音调练唱。这样就是声乐随着器乐进行,而不是器乐随着声乐进行。练习久了就成习惯了。一旦学戏的人站到戏场上开口演唱,就不知不觉地随着箫笛的声音唱了。
应当用什么方法纠正这个毛病呢?我的回答是:在平时练习唱曲的时候,不用管弦伴奏,伴奏只在戏场上用。这样有管弦的伴奏能唱,没有伴奏也能唱,但不能以伴奏的管弦为主。就像小孩学走路,成天靠着墙壁练习走路,没有墙壁就不能走了。如果让他离开墙壁,自己单独练习走,走过一次两次之后,他即使看见墙壁也不去依靠了。按照这样的看法,在演唱者有弦乐和管乐伴奏的时候,应该让弦乐和管乐的声音比声乐低一个调,声乐的声音比弦乐和管乐高,那么弦乐和管乐的声音也成为了声乐的一部分,要想找出它们附和的痕迹也找不到了。纠正音调的办法有比这个更好的吗?这种办法不应该一概而论,应该根据演唱者自身的本领,确定如何去做。如果一个戏班的里面,有一两个嗓音洪亮的学生,就用这个办法进行教唱,其他中等以下的学生,就都用常规的办法教唱。如果不区分学生素质的高低,一概按照我的方法来教唱,那么好办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责怪我提出的理论有错误。
器乐的伴奏,在戏场上演出时有时可以缺少,在教学生唱戏的时候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器乐能代替老师的口,相当于浇铸金属的模具,可以起校正学生唱法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不用器乐伴奏,只靠老师口授,老师唱一遍,学生也跟着唱一遍,老师不唱,学生也跟着不唱。聪明伶俐的学生学几遍就熟了,资质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不经垢十、上百遍的传授是学不会的,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一个可以互相沟通的人。
有了伴奏,老师只需要教几遍,口齿稍微伶俐一点儿的学生,就可以用器乐的声音引导。在跟着器乐的声音练唱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轻重快慢之间,自有乐器引导,可以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唱法上;如果有老师,那么老师即使没有唱出一个字,也能把整个戏的唱法都交给他的学生。开始是人随着器乐来练唱,后来是器乐随着人的声音而起,这就是金蝉脱壳的方法。古人说“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伊公之他,学射于我。”像箫和笛这样的乐器,就是学习演唱的尹公之他。只是庚公之斯和子濯孺子,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面,现在却被我同置一堂了罢了。如果是这样,那么箫笛等器乐的伴奏可以缺少吗?我担心这本书一出,有好事的人过于相信我的话,便错误地认为箫笛等器乐的伴奏可以放弃,所以又在这里补说了以上内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