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词采第二(5)(2/2)

    ①金圣叹:金圣叹(1608~1661)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其少有才名,喜批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译文】

    填塞这种毛病有三种形式:引用大量的典故;重复借用有名的人物;直接抄现成的语句。造成这种毛病的原因也有三点:借用典故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情趣高雅;借脂粉来表现自己的容貌姿色;取现成的句子自己不思考。总结这三种毛病和犯这三种毛病的原因,就是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是:从来没有被人说破。一旦被人说破了,就像俗话说的“说破不值半文钱”,再犯这种毛病的人就会少了。

    古往今来,戏曲作家不是不引用典故,不是不借用人名,不是不抄现成的句子,可是他们引用、借用和抄写的东西,与别人是有区别的;他们不引用深奥的典故,不借用偏僻的大家没听说过的人名,句子则是街谈巷议大家都熟悉的。即使有时偶尔涉及到诗书中的内容,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虽然是出自诗书,实际和街谈巷议没有什么差别。

    总而言之,戏曲和文章不一样,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所以不责怪它的深奥;戏文是写给读书人、没读过书的人以及没读过书的妇女和小孩子一起看的,所以贵在浅显而不在深奥。假使文章也是写给大众一起看的,那么古往今来圣贤所写的经传,也只能浅显而不能深奥,就像现代的小说一样。

    有人说:文人写戏曲与写书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为了借此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如果写得浅显,才华从哪里表现出来呢?我说:能在浅显的地方显示出自己的才华,才是写文章的高手。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世人都把它们当做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意给它们标名“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用意何在?大概是对天下人小看这些不入主流的作品感到很愤慨,却不知这些作品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文章,所以特意写这样惊人的话来标明题目。啊,这是多么明智的话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