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第一(8)
这种词曲,幸亏出自元代人的笔下,如果是出自当今人的笔下,那么他就会被众人嘲笑,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可以容身。我不是敢于挑古人的刺儿,既然为词曲著书立说,就一定要让人知道如何学习创作。如果被世俗的看法所误导,认为每件事都应当效仿元代的人,恐怕没有把元代人好的地方学到,反倒先把元代人不足的地方学到了。有人批评他,他就拿“学习元代人”为借口,他哪里知道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做的事情尚且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效仿的,况且其他人呢?
《琵琶记》中可以学习的地方原本很多,请准许我列举它的长处来掩盖它的短处。例如“中秋赏月”一折戏中,同一轮月亮,从牛氏的口中说出的话,每句话都洋溢着欢乐喜悦;从蔡伯喈口中说出的话,每个字都充满凄朝凉。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地方,却怀着两种不同的心情。两种不同的心情面对的却是一件事,这是《琵琶记》中穿插衔接最紧密的地方。缺点无法掩盖优点,在此我只是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而已。
然而,戏曲剧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的内容分为三项:词曲、宾白、穿插联络的关目。元代人擅长的地方只占其中一项,就是词曲。宾白与关目都是他们做得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向元代人学习的,只是遵守他们在词曲中的创作规则就行了。
○减头绪
【原文】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免记)》、《拜月亭》、《杀狗记》)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也。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谓多一人可谓一人之事。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中,人人应接不暇。
殊不知戏场脚色,止此数人,便换千百个姓名,也只此数人装扮,止在上场之勤不勤,不在姓名之换不换。与其忽张忽李,令人莫识从来,何如只扮数人,使之频上频下,易其事而不易其人,使观者各畅怀来,如逢故物之为愈乎?
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其为词也,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虽难保其必传,然已有《荆》、《刘》、《拜》、《杀》之势矣。
【译文】
头绪太多是剧本创作中的通病。《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之所以能够流传于后世,是因为它们都是一条主线贯穿到底,并没有枝节横生的情节。三岁小孩观看这些戏,都能心里明白,讲得清常因为这些戏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一件事情,贯穿始终的也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后来的作者不讲究主线,只是在枝节上下功夫,他们认为多一个人就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事情,事情多,那么关目也多,结果使看戏的人像进入山里一样,让人应接不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