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了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作品赏析
林清玄的文章,清灵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近了,就如一道山泉溪水,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恬淡自然,蕴涵哲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它能让人静心沉思、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是林清玄散文一贯表达的主题。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如灯”,这对洗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是很有益处的。然而“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生平”固然自在,“布履一双,山河自在”这种禅学大师的境界,在中国文人墨客中已延续了千年。
《温一壶月光下酒》令人闻名即生向往之意,月夜,幽处,一人,一壶清酒,举杯邀月细斟慢饮,此实乃诗中、画中之景也,待得酒熏归来,腹中怕已是一肚朗朗月色,几多诗词了。文中还论读不同诗人之作,亦当择不同时日饮不同的酒。如歌苏东坡之词,酒宜烈,人宜多,喧哗中执铜牙板即可放声而歌;如吟李后主、柳耆卿者,则宜在红烛罗帐,或冷雨幽窗,既感伤而宜泣,不宜哭,只宜低低的吟,轻轻的述。如姜白石词,宜泛舟,清风朗月,清水瀛,浅斟慢饮,无限情趣尽在其中了。如此饮酒,方是“饮酒”,而不为解渴或泄愤世之举。文中还提到喝酒的几种境界:“一人饮酒,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可以深思遐想,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要以灯下闲谈,是散文式的饮酒;超过三人,则可算是戏剧式的饮酒,求其狂欢之乐,却无关情趣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饮酒的哲学。
文章的最后,作者讲述了一个佛教故事,告诉人们境界是人心自生的。在这个世俗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太盲目了,人心太浮躁了,怎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温一壶清酒,对着月光,轻歌一曲呢?作者告诉你:只要你能达到心无外物,心无私欲,连天女散花也是能不着身的。
推荐篇章
《沐浴光辉的母亲》、《煮雪》、《木鱼混沌》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