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是几时,龙袍换成袈裟(2/2)

    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是葬身在那场无情的火海中,早已成了阴司亡魂,还是真的逃离出宫殿,在流离失所的境况下,做了深山苦僧?记得电视上看过一集《寻找建文帝》的探秘史,在南京明朝皇宫不远处,找到一个洞穴,从洞口钻进去,可以直通宫殿。难道建文帝就是从那条通道逃离,保全了性命?又或者说,他早就预料到燕王终有一天会破城而入,早早命人暗地挖好通道,是为了有一天可以逃亡?可是他走时身边还有随从吗?留下长子焚死火中,两岁的次子成了朱棣的俘虏,足足被监禁到56岁才重获自由,这些都是他早有预料的吗?

    这就是生在帝王之家的无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势,则草木皆枯。无数后人都循着明朝历史所剩余的一丝踪迹,寻找建文帝。建文帝被其祖父朱元璋描述为一个早慧、孝顺和正直的皇孙,对他宠爱有加。其父朱标太子在盛年时早逝,朱允炆作为朱标最年长的儿子,被立为储君。二十一岁的建文帝在南京继位,他温文尔雅,性情软弱又毫无国策经验。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却不知皇宫里有太多的倾轧斗争。他听取黄子澄的谏言,削夺藩王的权力,实则是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要对其发难,其中最令他忧心的是燕王朱棣。然而他的削藩之举直接导致燕王下定决心对抗朝廷,最后朱棣一举攻破皇城,看到的是皇宫大院起火的纷乱场景。

    朱棣不能相信,那几具烧焦的尸体,有一具就是建文帝的。可是建文帝真的逃脱了吗?这个无法破解的谜团,已经掩埋近七百年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依旧众说纷纭。许多地方都隐约地遗留下他到过的痕迹,却都像被水洇过的纸墨,变得模夯清。没有谁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正确的答案,证实建文帝真的没死,而是流落在某座寺庙出家为僧,或是在某个村庄,过上普通的百姓生活,并且有了生生不息的后代。无论是哪种结局,总归建文帝就是一个没落皇帝,失去了江山,丢失了宝座,然后选择落荒而逃,令自己下落不明。

    这首述怀诗,显然不是出自建文帝之御笔。倘若建文帝真的还活着,但求默默无闻,苟且于世,又怎敢写下“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归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的诗句流传于世?无论流落到何处,他都只能隐姓埋名,不能让任何人看出丝毫的端倪,否则必然惹来杀身之祸。这首诗确实写出一个落魄帝王龙袍换袈裟的凄凉和无奈——隔着万里蓬山,遥望皇城,曾经的百官各归何处?皇城沦陷,丢了权杖和玉玺,他只是一个危性命而四处漂流的阶下囚。以他的软弱,就算活着,亦不会有雄心壮志来重振山河。

    建文帝的帝王梦,早就在那场靖难烽烟中醒来了。如果没有这场烽烟,建文帝也不过和许多平凡的帝王一样,在属于自己的国土上,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安稳皇帝。以他的温和懦弱,不至于在大明史册上,留下至关重要的一笔。历代帝王无数,能够流传千古,让世人铭记于心的,只有寥寥几人。其余的皇帝都只是轻描淡写,按照宿命的安排,坐完自己的帝位,然后悄然无息地离开。各个朝代,多少帝王,试问我们所能记住的究竟能有几个?在翻涌的历史潮流中,帝王也不过是一粒沙石,和庸常的人一样,在潮落时销声匿迹。

    建文帝这颗沙石,到底被湮没在哪里?既然无迹可循,似乎已没有再寻的必要。就算他活着,在某个隐秘的地方,活到白发苍苍又如何?失去了皇位,他和平常百姓再无区别。至于这首诗,究竟出自谁人之笔亦不重要。相信悠悠沧海,建文帝的亡国之恨,也应该被岁月的风声冲淡了。

    倘若建文帝真的做了高僧,悟了禅理,又怎么还会计较,一场不能回转的靖难旧事?他早已习惯了黄卷青灯的寂静,素食淡饭的清简。就让帝王之梦,随着那场大火焚烧为灰烬,让追寻的人继续追寻,让探秘的人继续探秘,让建文帝,成为历史上一个永远没有结局的谜底,成为一段永远不能参透的玄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