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个中国老太太,穿着旗袍,走在异国的土地上,但人却是中国的,感情却是中国的。年纪大了,难免怀旧,看到旧金山唐人街上的老豆腐,就会想到小时候跟母亲在一起住,到舅舅家里吃饭的情景;看到多伦多街上橱窗里的香肠卷,就想起小时候父亲带她到飞达咖啡馆,让她自己挑选蛋糕,父亲买香肠卷的往事;甚至读到小说中写的草炉饼,就想起姑姑给她买的大饼。想起旧时上海“马……草炉饼”的呼声。这是那个时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嘈音,是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17)。
她年逾古稀,已经到了无梦想的年龄,但仍然会梦见“回家”。她梦见了姑姑,听见有人在门外叫姑姑的名字,她很惊奇:那个叫姑姑的阿姨不是早已死了么?为什么她在叫姑姑呢?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几天之后,收到姑丈的信:九十岁高龄的姑姑病逝!她失去了自己最可亲可敬的长辈,惟有祝姑丈多保重。
多保重!张爱玲也多病,常年感冒、牙已坏完,皮肤病更重,1989年春偏巧在街上又被一位青年开车撞了一下,已经经不起折腾的她被撞得左肩骨裂,每天要治疗,要吃药,要锻炼,要烧饭,只有自己照顾自己。
一病又是三年她身体有些好转,但知道自己的日子也许不多了,她翻开从大陆带来的珍藏几十年的老照相簿,一页页看着自己和亲人的照片,亦真亦幻,似梦非梦。在悠长得像永生的孩童时代,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后是崎岖的成长期,似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满目的荒凉,只有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以及她当年在大上海华丽辉煌的精彩镜头。镜头一闪而过,——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她要把自己的这些照片收入全集内留给世人,即使自己死了,成为一缕烟,一土,零落成泥碾作尘,也要在世间留下一个张爱玲……
注释:
(1)苏伟贞《张爱玲书信选读》。
(2)(6)水晶《蝉——夜访张爱玲》。
(3)(4)(5)林以亮《私语张爱玲》。
(7)殷允《访张爱玲女士》。
(8)水晶《访张爱玲不遇》。
(9)这一段内容主要采自水晶的《蝉——夜访张爱玲》。
(10)张爱玲《红楼梦未完》。
(11)张爱玲记忆错误,误将所谓的“五恨”作“三恨”。
(12)以上见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
(13)这一节主要参考了张爱玲《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忆胡适之》,施康强《张爱玲著译〈海上花〉》。
(14)林以亮《〈海上花〉的英译本》。
(15)张爱玲《〈张看〉自序》。
(16)萧关鸿《寻找张爱玲》,《南方周末》1995年11月10日。
(17)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草炉饼》。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