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它几个流派。所以说是中国“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展、茶学的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展前景看好。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o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