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剑典
    剑

    剑是古代用于劈刺格斗的兵器。又称直兵。一般为直身尖锋双刃。由(多为圆形)柄格身构成多数配剑鞘。剑和刀一样都是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冷兵器所以出土量大种类繁多包括长剑短剑巨剑佩剑曲剑怀剑三棱剑刺剑劈剑等多种。制剑的材料多以青铜钢铁也有做工考究的镶嵌剑鎏金剑及玉具剑。在中国剑始于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见的是一种曲柄式青铜剑。从商代至西周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剑这些剑使用时以直刺为主剑的长度很短一般在3o厘米左右随身佩带以防卫为主。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制作及使用几乎都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吴越两国出现了一批珍贵的传世名剑如“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越王州名句”剑“吴王夫差”剑(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光”剑(安徽南陵县出土)等这些剑在东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战国时期铁剑也开始使用锻制技术达到极高的程度剑从原来短而厚向长而薄展最长者达1米多。西汉时期盛行用剑。钢铁剑已占极大比例但仍有少量铜剑。玉具剑也极为盛行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尤为华美。这一时期的剑讲究实用除用于装饰用的剑以外做工细而少雕琢。秦代剑的制造开始减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不再使用。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唐代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直刃兵器叫“唐大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但不同的是诸如武侠小说里频繁提到的一样剑在民间的使用很广泛尤其应该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剑“挂符斩妖”剑等道教的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我国现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剑出现在殷周时期。

    在西周初期的车战组合中剑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卫或肉搏。据《释名》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当时剑的全长在17 ̄27厘米之间而有效使用的剑锋约12 ̄18厘米。

    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 ̄4o厘米之间。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因水道纵横车行不便而使剑的步兵却能挥出很大威力所以铸剑水平远高于中原诸国。当时有名的铸剑大师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即生活在吴越地区。

    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代表了春秋时期铸剑的最高水平。这把剑也反映了当时剑的外形特征:剑锋不是直的而是呈拉长而削尖的花生果形这种形式有利于直刺而不利于劈砍证明了当时剑武器的战术使用方法。(有趣的是强调度的法拉利跑车的俯视图也呈拉长的花生果形。)

    《晏子春秋》记载崔杼杀了齐庄公以后用武力逼诸将军大夫盟于大宫谓“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刺其心”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戟和剑这两种武器的战士使用方法。

    越灭吴楚否越于是越国的铸剑优势转移到了楚国。

    战国时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提高了剑的威力战国晚期剑的总长从早期的5o厘米达到了81 ̄913厘米。

    当时铜剑制造的高技术:

    *剑脊和剑锋的含锡量不同一般背部1o%刃部2o%。这样铸成的剑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坚。

    *为避免表面锈蚀采用铬盐处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