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进表(2/2)
    唐宋二代道教科仪的制定规范和道士的音诵舞步都曾受到王朝的关怀敷衍愈甚。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对于祈禳、消灾、祈嗣、延生文昌注禄、祈求雨雪、安宅和谢罪等仪的拜章道场均有详列。以《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祈嗣拜章大醮仪》和《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为例三仪分属金箓和黄箓两类行仪目的不尽相同但其结构大致都是:入坛礼师、宣卫灵咒、鸣法鼓二十四通炉请称方位唱方、忏方、三礼、重称法位、宣誓、举十二愿、复炉、出堂颂和出户等等。三仪结构之不同处仅是散花、忏悔、三启和烧香等仪式元是否安排或安排程序相异。三仪的词章大多雷同只是在“请称法位”和“重称法位”时据行仪之不同目的而有不同内容之表奏上苍。1o2bmsiaaqtqq18qh

    “祈嗣”仪中表奏的是:“某德修罔觉善积而彰始也期庆嗣之克谐终也。冀斯男之永保并结形于九气同禀命于三元。生神唱奉而唱恭司命敬诺而敬顺。悉考诞弥之月大恢生化之功调六气于洪钧开八荒于寿域庶获绵绵之庆载严翼翼之心。”5而“文昌”仪中表奏的是“某自揆凡庸之质均蒙化育之恩业儒术以操修冀科名之利达蠲明诚意敬设华坛”或“某安居浊俗业习儒冠。执古御今以待熙朝之网罗;研精覃思以应有司之科目。念得失之有命知富贵之在天。求而弗获者下愚夙障之缠惑而必从者至尊大慈之泽是”。6这种同异之处反映了道教科仪为了适应不同需要而日趋繁复也为了方便道士们的学习和演习而日趋程式化、规范化以及简易化。南宋道士吕元素在《道门定制-序》中称:“至简易者道而详备者礼。凡人之所以事天者道也因事天而起至诚之心者有礼存焉。此圣人垂世立教之本旨也。然于繁简之间当有所折衷而不可过也。”⑺同一进表科仪由于师承系统不同以及使用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有许多演习之不同。例如:台湾道教的拜表科仪中已经没有化坛、卷帘、瑶坛、分灯、金玉和敕水等仪式元的内容。据美国苏海涵编《庄林续道藏》的《登坛拜表科仪》在启师、跪奏、三献以后立刻进入降圣、烧香等仪式程序。但是上海的进表科仪和苏州的全表科仪则仍保留着原来的程式内容只是在演习时略有差异。苏州全表的分灯沿用古法坛前法师连续四段唱念分别赞咏玉清圣境天尊、上清真境天尊、太清仙境天尊和流光法界天尊。同时坛后一法师点起三支烛三法师持烛吟诵一一将坛场灯烛全部点燃意为恭请神光分照四方。上海道教进表科仪中的分灯则是采用高功执火束虚晃和喝白众职事持小火答白的形式将启坛部分推向**。苏州和上海在进表科仪中的小区别当是因为上海地区早就使用煤油灯或汽油灯现今坛场普遍装有电灯。传统的烛光或油盏无论数量增加多少均无法与之匹敌。如果沿用古法在上海进表科仪无法体现神光普照的神学思想也不能达到吸引信众、“感动神灵”的艺术效果。当然不论各地的进表科仪有何变异但就其框架结构而言却是相同的其中某些经句也是相同的例如各地“进表”科仪中都有焚表颂和祝香咒其字句也是一致的。n2jrqv6nnkkrqbe^

    注释koau1。mhbqyho[3

    1《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63页中华书局198o年ylmhmsbpty]pe8yy

    2《三国志》第1册4页中华书局1959年gom8^k_sv。q3h的yd

    3⑷56⑺《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77、479页382页167页154、156页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