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概述(2/2)

    在人鬼关系上同样如此。在汉民族文化模式和道教教义思想中鬼是居于地下的他们同样有苦乐有社会生活有鬼官管理。人鬼相互对立但又可以相互沟通。在这样一种教义思想的支配下道教黄箓类仪式体中都安排组合了另外一类仪式元如:破狱召请、施食、调治、解冤结、水火炼度、九戒、送亡等等这些仪式元所体现的都是亡灵被召请到醮坛上听取说戒归依道门经过水火交炼出离幽狱升登仙界。炼度之仪南宋以后逐渐盛行。王契真认为:“斋法莫难于炼度乃凡入圣脱胎换质之道。苦魂沉九夜乘晨希阳翘得其理则水火交济阴尸秽质一时生神。”lf水火炼度后以独立存在和被包含在他种仪式体中两种形式同时并存。它以鲜明的汉民族文化模式的内容以及道教史的背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以“气”为天地万物构成的基础并且“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是道教的重要观念。人身为形魂魄为气人死成鬼形亡而气游。在道教史上唐代以后内丹术渐盛。内丹家炼气以求长生在仪式组合上自然就出现了为鬼炼气以求度。王契真明确要求施炼度仪的道士要“运一己之神气合二象之生津炼化枯骸形神俱妙”。lg所谓“由内达外推己济人”可以理解为道教思想体现于仪式行为之中以及道教徒对教义思想的普及宣传。对于道教仪式的整理搜集最力的6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就曾说过:“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万不由之。”lh道教徒以行仪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也将自己的追求作为仪式的内容向参加仪式的普通教徒宣传。在金箓、玉箓大斋的仪式中除了有专门的“说戒仪”外另外还在许多仪式体中包含有“说戒”的仪式元高功以代元始天尊向道君说戒的形式“普宣法音开悟一切解灾却祸请福祈安修斋行道皆当一心奉遵十戒”。在其他的仪式体中间或也有忏悔、愿、许愿的仪式元这些内容也大都同道教规戒有关。在黄箓大斋的仪式体中大多有“三归依”和“九戒”、“十戒”等内容。三归依指归依道经师三尊幽魂要归命三尊授持大戒并要求“早悟真如”。只有归依和受戒的才能“升入九天”不然就要“堕入九地”。从仪式元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些都是对冤鬼幽魂提出的道德要求并且作为幽鬼升仙的条件。但是体现的却是道教的以“道德”为基准的鬼神转化以及鬼人转化的思想。当然从仪式中接受道教的规戒教育的并不是幽魂而是活生生的道教徒普通道教徒才是真正听说“戒律”、许愿归依的人。当道德戒律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死后拔度升仙的条件时将大大增强道教的道德观对教徒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也达到了“由内达外推己济人”的目的。yh_65r。ojkmt7nbnetbsp;除了上述由内容决定形式的组合规则以外道教仪式体乃至于仪式群的组合还有一些从演习和欣赏审美要求出的规则。例如:以念、唱、做等不同要素为主组成的不同仪式元或仪式体相互搭配的规则尾以唱做为主的规则**铺垫和构成的规则等等。由于道教仪式元大多是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因此道教仪式元和仪式体的形式组合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某些形式组合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asirax[tfqs7slkyt

    方术的种类和构成要素方术在道教中也称法术即道法和道术。宋代道士白玉蟾曾经解释过“法”和“术”称“风符雨印龙兵虎骑济生度死通真达灵此所谓法。噀蜂化鸽诱蚁呼龟飞剑斩星投简挠龙此所谓术”。li据此道术当是指的一些具体的操作行为而道法所指则是沟通人神或人鬼关系的方法但习惯上法术二字常常连用。prerd1xkb2nfopjz

    道教方术种类很多。广义的方术也将斋醮科仪包括在内。一般认为道教方术可以区分为二类一类是与道士自身修炼有关的例如:守一、黄庭、内视、吐纳、导引、辟谷、房中、黄白、金丹、服食、内丹等等;另一类是与道士济世度人的活动有关的例如:符、咒、灵图、降妖、摄魂等等。道士实行各种法术有的是由道士个人在修持中进行的如守一等有的则是在道士的集体行动中进行的如降妖摄魂等。某些方术在功能上或者实行方式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某些方术在实行中也要举行跪拜、念诵和礼师等简单的仪式因此科仪和方术常常结合在一起组成道教徒的宗教行为系统。6tien7a\^n2q。]ii

    作为宗教行为系统之一的道教法术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体现。《云笈七签》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修真旨要》称:jfjrnhjodpq_enetbsp;“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lj指出法术的济人功能就是道的功能人的修习法术就是入道的途径。法术与道教信仰就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元末编集的宋元各派道法总集《道法会元》就更为明确地将道和法的关系视作“体用”关系称“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lk元代道士王惟一的《道法心传》有《体用两全》诗一:“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体用两全行三界归一统。”mb这里的“体用两全”就是教义思想和法术行为的统一。修道人如果能做到“体用两全”就达到了“三界归一统”也就是得道的最高境界。lbnmsnqt]2jq7

    守一是东汉和魏晋时期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修炼方术。rqprnq。p8f8ivotb

    其修炼要领就是守住身中的魂神或精、气、神使之不向外散逸而长驻体内。《太平经》称:“夫守一者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mc守一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正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和第十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q8q]1nnqmiai[6

    服食也是一种源起秦汉时代后被道教吸收利用的修炼方术。其修炼要领就是服食草木药和丹药以求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仙药》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md服食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正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所指出的:“药者五行之华英天地之精液也。”me《洞神八帝元变经》也称:pr4otnettbinetbsp;“药之为用广矣大矣。然则含灵通识莫不资之所以存身。fe54alfep_sz[dt

    故还丹玉液神仙之秘道;异草灵芝养生之要路。故药者可谓流形之命圣达之心。”的tq\g5bspg4d2b。netbsp;mf符箓也是一种道教用以修炼和济世的方术。符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而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并有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士用符箓来治压、镇邪、驱鬼和召神等。《洞神八帝元变经》称:“符者盖是天仙召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然则符文于术无所不宗。故云:玄文垂象王者当有衰盛坤文兆灵百姓所以存亡;变怪见微室家必有善恶;龟莢呈文筮者岂无臧否:符文已彰鬼神何能隐伏。”5dktqkbiv8a5oo

    mg符箓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也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所称的:“符者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也。”b87d1lbr7eq_^apvh

    mh《道法会元》称:“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rfkqox^t26r的netbsp;mi《道法心传》引用萨守坚真人诗亦称“一点灵光便是符时人错认墨和朱。元精不散元阳定万怪千秋一扫除”。ohley1frsennetbsp;mj道教法术尽管经过历代的展衍生门类众多但是据《秘要诀法》所述其共同的要素有三即“道之要者深简而易知也;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e8qj\f91e8的tmz8ne

    mk上举符箓、守一和服食三种即从符、气和药三方面指出法术要素同道教教义思想的体用关系。体用统一的关键则在于心。《道法会元》卷五称“道乃法体法乃道用。体用一致不外此心。所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道皆心法心通法通”。qb《道法心传》中也有诗称“万法从心起万法从心灭。晓得起灭处生死事方决”qc强调心是一身之主道法的根本。人的修道学法归根结底是修心从一个意义上说就是道士无论是画符、服药和内修如同白玉蟾在《道法九要》中所要求的;“必光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qd道教法术和道教科仪都是道教的行为系统的内容。由于它们是道教教义思想的行为表现因此它们是一种宗教行为自然包含着某些神秘主义成分。但是它们又是源于人类的普通行为所以又能为人们所理解为道教徒所认同。2dtoqoehofktmd

    法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曾在为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创立一百周年的纪念论文集《关于仪式的论文集》(第一卷)所作的序言中曾这样说过:“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qe这话不无道理。同样道教科仪也是道教文化的真正纪念碑而道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因此道教科仪中包含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因素既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产物又对它的展有过自己的贡献。[ot_]ito\dob3。o^

    至于道教方术的科学意义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注意和肯定。tkdr4aahidv\glb

    李约瑟认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道家思想曾几乎完全被大多数欧洲翻译家和作家误解了。道教被人们所忽视道家方术被视为迷信而被一笔勾销”而“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科学思想展史上的巨大重要性”“科学与方术在早期是不分的。道家哲学家由于强调自然界在适当的时候就必然要从单纯的观察转移到实验上来”炼丹术、医学和药物学的开端都是道家思想和巫术合流而形成道教以后产生的。qf这些独具只眼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探索道教方术的科学史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u3sgg2zuatnetbsp;注释dtz^b1[oberaah5o

    mbmfmimjqbqcqd《道藏》第24册739页第9册73页第31页、6o8页第9册1页第32册149页626页第36册413页第3o册875页87页936页第31册2o3页第9册1页471~472页第32册64页第31册25o页217页第32册619页第28册674页第32册416页第28册399页第28册398页674页第32册421页第28册7o6页第32册42o页第28册67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bo1jhoqidxrdjljo

    6⑼⑽⒃⒅lblcljmemhmk《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55页551页324、3页336页429页111~32o页556、557页第1册319页319页319页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ub]sbah1eg8]16ja

    12《道教和佛教》第1卷(日文版)567页国书刊行会197o年aefij^net_qt

    ⒄mc《太平经合校》7o8、634页743页中华书局196o年ft64hgss6s_的3v5

    li《道藏辑要》娄集第4册5o页巴蜀书社1986年fshenvm1mtnetsg7

    m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ls。7x3pk1

    qe《关于仪式的论文集》(法文版)第1卷1~8页巴黎朗文出版社1988年oudefbkkpdd4j3

    qf《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36、145、67、3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o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