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話在前頭
西江月兄在他的《隱仙派丹訣指要》交稿後再三囑咐要我代他寫一篇靜坐入門以供讀者研讀本書後下手參考考慮再三再四幾無從下手。a href="http://www26ddcn" target="_blank">www26ddcn追尋高玄理論及最上乘功夫口訣則務請精熟指要全篇與乎其他正統丹經矣!
二、靜坐之定義
靜坐是儒家的名詞泛指心平氣和、靜定安坐的狀態。道家則稱做打坐打是「打掃心上地」坐是「坐出性中天」。儒家要人「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家叫人「心息相依抱一守中」若乎釋家之坐禪則參話類止觀也。因三家的目標不同下手方法殊異。有人認為靜坐、打坐、禪坐是名不同而意相同我想內行人是不會這麼說的。道家講究「凝神調息性命雙修」。儒釋單求「凝神」少了「調息」「只修祖性不修丹」也。本篇使用靜坐名詞是便於讀者望文生義減免宗教味道與疑慮。
三、如何靜坐
靜坐是一件很容易很輕鬆自然的「休息行為」所謂「道法」自然也。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毫無拘束嚴肅的心情。只要記著四點基本原則馬上可以學會。不要誤中偽師道販邪說歪理故意危言聳聽製造「走火入魔」恐怖的名家。恐嚇他人讀者只要不心存幻想不魯莽蠻幹絕對不會出大差錯的。既使出點小差錯也無妨!
第一步:身體不要動。(氣機發動後由內而外之震動不算)神不外馳也
第二步:念頭不要動。(氣機發動後氣動神知氣行神隨不算)專氣致柔也。
第三步:把「我」忘掉。即神氣相忘也。「我相」包括肉體與知覺。無我當然就沒有對立的「你」及旁立的「他」。無我、無你、無他當然此時也沒有什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萬里無雲間只存清空一片什麼過去現在、未來身內身外統統沒有了。那時身內就是身外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時間、空間也都桓定與凝結了。丹經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又說「物我兩忘心同太虛」就是這種心態。
第四步:「元和內運」。當無思無慮混混沌沌的狀態維持一段時間以後常常會覺得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龑來於是開始稍有知覺了同時呼吸也開始了乃經上說:這種異樣的感覺叫做「瓊鐘一扣」開始呼吸叫做「玉洞及開」。只是此種知覺要叫做「元神」。元神會感知眼前的金光閃電感知週身的雲霧煙濛感知呼吸不在口鼻而在皮膚吸入呼出。一不小心陰蹻可會覺得有熱氣團流蕩流向生殖器舒舒服服「欣快」莫名然後陽具高舉然後河自然通車自然行。丹經上說:「恍惚之中尋有像杳冥之內覓真精」此陽具高舉術語叫做「活子時」。上半截詩叫做「真空妙有」。當然這是指低層次功夫而言入是高層次的意義則又不同了讀者千萬不要誤會。
至於如何使身a href="http://www26ddcn" target="_blank">www26ddcn讀者請參閱書末莊子心齋集釋及把本書熟讀即可融會貫通不另贅言。
四、靜坐前的身心準備
預備動作術語叫做「熱身」外過人名為「stretch-up」譯為延伸或延展的意思。是說把筋肉活動活動或拉長的意思。根據我個人的認知。完整且健康的人除具備肉體的健全外還需有一副維護正常功能的神智。靜坐既是一種訓練則熱身宜乎包含肉體熱身與精神熱身。至於其實效讀者試試看就知道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不賣瓜但徵之丹經或時下「一般老師」往往忽略或不予重視良感惜憾!
a肉體熱身
1做幾趟全身性柔軟體操或八段錦。或十二段錦使全身筋肉延展使筋骨柔黏靈活。
2按摩全身輕拍軀體尤其下肢。幫助血液循環活暢以免因久坐致血氣滯留下肢而產生麻痺。
3呼吸訓練
a原則:先呼後吸深長細緩呼吸等長。
b形式: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肛門呼吸。
b精神熱身
1自我暗示例如:「雜念如浮雲如飛煙馬上都要消逝」。「肉體是虛幻的有生有死那麼我那可憐流浪生死的靈魂在哪裡呢」
2背誦心齋口訣或二十四丹訣串述詩最好還能悟入。
3迴光返照內視整體由下往上再由上而下。反復緩慢觀照幾趟最好還能配上呼吸。
五、靜坐的姿態
「靜坐」廣泛的說還應包括靜立、靜臥甚至隨便坐。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姿態於靜坐過程中幾乎根本不影響結果只要能讓自己的身心鬆靜自然舒適安詳就是最好的姿式勉強作做徒然擾亂情緒勞累肉體而已。古人說:「天若泰然百體從命」就是告訴讀者如何輕鬆愉快來靜坐不是叫人開始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當起苦行者也。
如果勉強要我寫些原則那我就背幾句太極拳的術語來搪塞了其詞曰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尾閭中正垂肩墜肘舌抵上顎…。」不過初a href="http://www26ddcn" target="_blank">www26ddcn穴吻合也)或左右五指指尖輕輕接觸然後放置於臍下或腦頂處(睡姿)為佳。(仙道學術著重實證如依法試之且稍稍凝神手掌心或手指接觸點幾分鐘內馬上可感覺手掌心熱起來或手指間有風生或靜電磁場的感覺。(至於其他形式由於反應不如上述二者好不便介紹給讀者。
六、性命雙修的理論
「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因為性命二者不可分離所以要雙修。性是神是心命是氣是息。因此心息相依神氣合一就是性命雙修。何以要雙修呢如果我們用錢子來比喻可能比較容易瞭解。概鏡本有光因塵埋而光滅;光不離鏡因鏡破而光消鏡之光明譬如「性」鏡之質體譬如「命」所以要「性命雙修」。
茲略表如下:
七、凝神
我們把心思想定某處叫凝神。把眼光(閬眼後)注視某處叫觀照。凝神與觀照二者幾乎是如影隨行的。凝神便觀照更為明晰觀照則加強凝神的火力丹上經稱意念為”火”。火有文火、武火。是以意念的程度來加以分別的。身體之內為身內身體之外為身外。如果像鼻尖像肚臍像生殖器則叫做不內不外。靜坐下手許多門派都是以”住心一處”—“守竅”來清掃雜念的。守的相對是不守。守竅入門易功效快但缺點多副作用大。不守竅則反之各有利弊然應用之妙純乎一心惟由讀者權衡各種情況然後擇法行動可也。
守竅:
守身內:百會、印堂、眉心、山根、玄贗﹔兩乳中間(坤道用之)臍下陰蹻睪丸、命門夾脊。
守身外:鼻外徑守臍外三寸觀字觀香觀物存想日、月、星、辰…。
守不內不外:如前述。
b不守竅:
守中(玄關)持敬。
數息。
聽息
持咒、背經、唱歌(梵歌、聖歌)
八、調息
氣功非常注重調息即呼吸訓練也。但是初學靜功則禁止調息只要聽其自然順其自然而已。這種不調之調才是最好的調息法。坊間許多書把氣功與靜功沒搞清楚自己又不知有沒有親自如法實驗過。許多讀者又太過相信他們看幾遍書即依法泡製起來。結果好處還沒獲得反而練出胸悶胸痛氣喘呼吸困難或頭部脹痛等副作用來實在令人扼腕嘆息。丹經上把呼吸叫做”風”又稱為息息仍分為文息、武息。是以風的強度及長短來區分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