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真大道(2/2)

    道派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中宫赐之冠服‘。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

    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将法传付六祖通玄大师孙君(德福)‘。是为第六祖。孙德福再传法给李德和是为第七祖。以上三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

    七祖李德和掌教时真大道又传到了陕西。此见吴澄所撰《天宝宫碑》。该碑称张清志‘年十六从天宝宫李师(德和)为道流锡名清志。然获归养父母。年十八辞家入太白山……久之辞亲入终南山。……年二十六创长安明道观又适凤翔扶风县立天宝宫。‘

    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15~1299)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岳德文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年十六辞亲入道隆阳宫。年十八受教于五祖郦希成。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崇玄广化真人、掌教宗师、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赐玺书护持之。在他掌教期间真大道教获得了较大的展。

    ‘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

    但在岳德文之后真大道内又出现了波折。即岳德文于大德三年(1299)逝世前将教事付与张清志作为九祖但当岳德文‘丧毕‘他却‘潜遁‘山西临汾后又返华山归隐并没有接替掌教。此后相继由赵真人(亡名)、赵德松、郑进元摄掌教事。五年之间‘二赵一郑‘‘相继殒灭‘。其徒众根据郑进元临终时的嘱咐去华山请回张清志仍举其为九祖(如算上二赵一郑则为第十二祖)。

    张清志乾州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人。第七祖李德和之徒掌教前长期在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传教。掌教后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教内的刑罚。他面对徒众称‘吾教以慈俭无为为宝今听狱讼设刑威若有司然吾教果如是乎?

    继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尽废之‘‘自是众安害息五年宿弊(指二赵一郑摄教之五年——引者注)一旦悉除‘。张清志平时自奉简朴‘深居寡出入或不识其面著书以名其学文多奇奥。贵人达官来见率告病伏卧内。虽有金玉重币之献漠如也‘。他这种淡泊清高的作风与当时各派领居则宫室、出则华冠艳服、日与贵官相往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得到吴澄等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敬仰。

    张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真人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将二十年教风日盛‘。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指‘其盛况可见一斑。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第二级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阴》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阴》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最基层为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

    吴澄于泰定二年(1325)为天宝宫作碑时张清志尚在世张何年逝世何人嗣教不见记载。可能此后不久真大道即归并入全真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