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