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章 别了,司徒雷登(5)
    第二章 别了,司徒雷登(5)

    在电报中,司徒雷登说,此行的积极意义,是使他有机会亲自向、周恩来陈述美国的政策,表明美国对和世界革命的担忧,对中国前途的希望。通过和领导人交换意见,他就可以给华盛顿带回关于意图的最可靠的官方消息。这种接触还可以增进党内自由主义分子和反苏分子的力量。简而言之,此行“将是富于想象力的,是一次大胆的行动,表示美国对改变中国的政治趋势持坦率的态度,可能对今后的中美关系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此行也有不利的一面,会让人觉得美国使节出尔反尔:先是提出一致对付,现在又率先与它接触,而且会极大地提高中国和本人在国内外的威望。而这恰恰又是司徒雷登极不愿看到的。为了抵消这种“消极后果”,司徒雷登还征询国务卿要不要同样做一次广州之行,去会晤当时还据守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但他又担心这样两面奔走,会显得美国在擅自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很可能激怒,这样又抵消了访问北平的任何成果。

    6月30日,经审阅后,中央就司徒雷登来北平的事给南京市委发来电报,对黄华转达的司徒雷登希望发出邀请以及欲乘美用飞机到北平之事作出了指示:

    望告黄华,谨守中央去电原则,即我们系准许司徒雷登去燕大一行,彼希望与当局晤面事亦有可能。因此,两事均为司徒雷登所提出,决非我方邀请。此点必须说明,不能丝毫含糊,给以宣传借口。

    司徒及傅如来北平只能挂一卧车,派人护送,不能许其乘美机来平。如司徒雷登借口不乘美机即无法赶回华盛顿,可置之不理。因美国国会闭幕与否,不应予以重视,我们对美帝亦决无改变其政策的幻想。

    同一天,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文中写道: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接着就进入政治斗争,经过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积二十八年的经验,如同孙中山在其临终遗嘱里所说“积四十年之经验”一样,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即是:“深知欲达到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