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的和平条件(3)
蒋经国则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此龙盘虎踞之地,已临着兵火的边缘。
早起,晨光曦微,空庭犹寂,仅市区远处传来爆竹声。我之第一件事,是向父亲恭贺新年。十时,侍父至紫金山谒总理陵,复至基督凯歌堂默祷。
父亲近曾缜密考虑引退问题,盖以在内外交迫的形势之下,必须放得下,提得起,抛弃腐朽,另起炉灶,排除万难,争取新生。
上年十一月末起,长春、沈阳相继沦陷,徐蚌会战失败,黄伯韬将军壮烈殉国,我军全部撤离徐州。十二月下旬,行政院长及各政务委员,又因币制改革失败而总辞,全国阢隍不支。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统战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无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一般善良同胞,……希望停战言和,休养生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般人精神既已趋于崩溃,父亲乃有引退图新,重定革命基础之考虑。
父亲对其引退后可能发生之情势,曾作如下之分析与判断:
(一)共军南下,渡江进攻京沪。
(二)共军陈兵江北,迫李宗仁等组织联合政府,受共党操纵,并派兵进驻南京。
(三)暂停军事攻势,而用政治方法瓦解南京,然后各个宰割,不战而占据全国。
(四)李当政后,撤换各地方军政要员,或由共党加以收买,使彼等屈服投降。
(五)对父亲个人极端诬蔑、诋毁、诽谤、侮辱,使无立足余地,不复能为救国革命领导中心。
(六)李为共军所逼,放弃南京,以迁都广州为名,割据两广,希图自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