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12年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章 学会孝顺(2)(2/2)
    1.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悲欢苦痛

    让孩子设想自己就是那不幸者,体验不幸者所具有的感受。例如,当孩子把一个小朋友推倒在地,额头起了个青疙瘩,痛得大哭不止时,你就可以问孩子;“要是别人把你推倒,额头上起个大疙瘩,你痛不痛?”这时,孩子只要一想象,自身就与不幸者“调换”了位置,心理上甚至生理上就会感到一阵疼痛。当一个人能深切地知道别人的身心感受时,他就容易产生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并萌发帮助其解脱不幸的愿望和行动。

    2.加强孩子的仁慈心培养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爱惜物品和爱护小动物,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同情心;而随意拆砸玩具、物品,摔打小动物的儿童,均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缺乏同情心。要严格纠正孩子有意损坏物品,残酷对待小动物的行为,给孩子讲述其中的道理,让孩子滋生善心。

    3.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对待食物和玩具方面,避免孩子养成独食独占的习惯,尽量使孩子懂得应与家长、朋友共同分享的道理。这就首先需要家长改变认为“孩子小应当吃大的,吃好的”的观念,让孩子处于与人同等的位置,只享用自己应得到的东西,不要给优惠照顾。对孩子贪占、自私的行为应严加制止,使其改正。

    4.引导孩子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如果有小朋友摔倒了,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同学的铅笔丢了,主动借笔给他;邻居奶奶提着满满一篮子菜,上去搭一只手;老师生了病,热情地为他送水、取药。孩子一有这样好的表现,家长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进而增强其同情心。

    5.让孩子远离残忍,爱护弱小

    有些孩子,年纪虽小,但很残暴,常揉烂鲜花,折断树苗,虐待雏禽,残害小动物。残忍行为和对残忍行为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都是严重缺乏同情心的表现。培养同情心,一方面,要让孩子远离这种不良行为,使孩子对残忍的事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感,平常要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残酷的场面,如电视、图画书中厮杀、虐待、殴打等;另一方面,要使孩子有保护弱小的心理和习惯,哪怕是一棵小草,一个小蚂蚁,一只伤残的小鸟,都应当珍惜爱护。孩子能厌恶残忍,爱护弱小,他们的同情心也就更加深化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