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这四个不搭界的字构成的成语,就很难对这道题作出快速而准确的选择。
“汗牛充栋”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意思是说,陆文通为人勤奋,治学严谨,好读书,尤喜藏书,书塞满了屋子,都摞到房梁,如果用牛搬运的话,就会把牛累得出汗。后来人们就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在《象山集?与林叔虎书》中写道:“又有徒党传习,日不暇给,又其书汗牛充栋。”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封三娘》中也写道:“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汗牛充栋”亦作“汗牛充屋”、“汗牛塞栋”、“汗牛塞屋”。
有人认为“牛汗腺并不发达,根本不会出汗”而推断词典把“汗牛充栋”中的“汗牛”解释成“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违背科学,是错误的;而有人辩驳说,牛有黄牛和水牛之分,水牛不会出汗,黄牛会出汗。依我说,如果是小蜗牛,一本就让它出汗,那还不是表示书多吗?这样的讨论固然有科学的趣味,但似乎对成语的理解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成语的典故已让我们清楚明白了成语的意思。
这条成语的错用更多地体现在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的搞错。如有人用它来形容人多,有人用它来形容钱多,还有网友说,成都小吃可谓是汗牛充栋。这些用来修饰书籍以外的事物或人的用法都是不妥的。
2007年8月29日《大河报》以《“公车私驾”为何屡禁不绝?》为题,对“公车私驾”的热点新闻发表了评论。文章提到,以“公车私驾”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会发现相关网页多达1万多个,其中的内容可以用两个“汗牛充栋”来概括:一是各地纪检部门针对“公车私驾”行为的禁令、罚则的“汗牛充栋”;二是各地领导干部“公车私驾”,并酿成惨痛事故现象的汗牛充栋。略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用两个“汗牛充栋”来概括“禁令”与“事故”的“两多”是不妥的,换作“不计其数”就要准确得多。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里多藏一些书一定不是件坏事,汗牛充栋也无妨,毕竟交通工具发达了,即使搬家,也用不着让牛出汗了。现实生活中,藏书藏到汗牛充栋的也不在少数,但这其中不乏光买不看的人,这样的汗牛充栋也许没有多大的意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