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一下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的五个儿子都比较愚笨。为此,陶渊明曾写下一首《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既爱自己的儿子,又对儿子们的“不好纸笔”、“不爱文术”而感到莫大的遗憾和伤感。而唐朝诗人杜甫在教育孩子方面与陶渊明大有不同。
杜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宗文,小儿子叫宗武。起初,杜甫也想两个儿子都能念书成才。可慢慢的他发现,大儿子宗文天性鲁钝,根本就不适合念书。杜甫没有强迫他读书,而是教他怎么盖鸡窝,夹篱笆,砍毛竹,等等。二儿子宗武天资颖异,早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断断续续地背诵一些父亲的诗歌了,对于这个有文学天赋的二儿子,杜甫则下了很大功夫去培养。
杜甫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父母效仿。我们可以理解每个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心理,但是坚决反对父母无视孩子本性而强逼孩子“子承父志”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还有可能会导致更悲惨的事情发生。看看我们周围的“问题孩子”,他们哪一个不是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强迫”所致的?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整天被逼着学钢琴,喜欢手工的孩子却被家长赶着去学舞蹈,擅长绘画的孩子却不得已同意父母的安排去学声乐。这一切都是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扬长避短的证据。对于这样的父母,要让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优点,只有充分利用好孩子的优点,并且主动规避孩子的缺点,才能使孩子获得最大的成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