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遭“水洗”的三孔
“一山一圣人”是山东一直以来的“旅游头牌”,还有句话说:因为有孔子,曲阜无小事。姑且不论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三孔”这样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惨遭“水洗”绝不是好事。
2000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全面卫生大扫除,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他工具直接擦拭,致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夯清。在旅游公司租赁的景区内,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损害严重的有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两侧的掖门、东西庑、大成殿、寝宫等。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的金箔全部脱落,前后堂楼走廊天花已露出部分原木底。颜庙内复圣殿内部分彩绘脱落,天花顶损坏较为严重。孔庙大成殿后檐打扫时,地上落了一层油漆彩绘片。庑廊下散落的漆片、彩绘和金箔等物,大者直径竟接近5厘米。
同时,由于用水管直接冲洗,使孔庙、孔府建筑木质内大面积渗水,造成的漆层拱起,还会进一步脱落,其潜在的危害不可估量。此外,由于展室内大量用水擦洗,致使室内湿度增大,对室内陈列的文物安全也造成威胁,现在孔府内部分字画已有起皮现象。大成殿部分铜豆、簋等器物内有较多积水。曾子、子思神龛前的青铜供器内有积水。孔庙内大多数石碑也用水冲刷过,一旦石隔内渗水,遇冷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碑亭中有些石碑的鱼脚和碑文也被冲掉,大成殿的孔子像也被冲坏了。
而在此之前不足一个月,“三孔”就已发生过严重毁坏文物的事迹2000年11月22日下午,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保卫科某职工,未经批准私自开着汽车到孔庙拉引火柴时,撞上了院内元代的“御赐尚释奠之记”碑,将该碑拦腰撞成6大块和若干小块,致使这块高1.75米的元代记事碑无法复原。此碑立于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额题“御赐尚酝释奠之记”。碑文记载了至元五年正月,元惠宗让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思立用皇宫所酿之酒代替皇帝释奠之事,是孔庙内元代不可多见的记事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一般来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1.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真性原则
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2. 修旧如故——谨慎修复
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2个修复原则:
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
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