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笔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曲阜沉重(2/2)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队。其中孔子、孔鲤、孔及三代墓周绕以红墙。另有楷亭、驻跸亭,是皇帝来此祭孔时休息的地方。

    孔府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名的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赐孔府。

    要知中国的历史,必到曲阜。

    但为什么,如今的曲阜,门前冷落鞍马稀呢?

    曲高者和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三孔” 虽价值连城,但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姿态,尤其众多古建筑的静态风貌使其对今天的游人少有亲和力;同时这些古建筑群又规模巨大、建筑体量高,一座座殿堂、一座座门坊、一块块碑碣,使游人感觉沉重、雷同;而“三孔”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很难成为游人的“文化快餐”,使众多游人了无参与的快感。这一切使曲阜虽高雅但可敬不可亲。

    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虽疏离了游人,但却远不能在中国的古建筑群中占据“霸主”地位,这是曲阜旅游中的一个无奈。“三孔”龙头景区孔庙作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从体量、级别、文物、积淀的文化内涵等若干方面都不如故宫,虽然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主体上不是中国之最,不具垄断地位。因此,外国人到中国先到北京、西安,然后看杭州、桂林等,而曲阜无论如何排不到老外及多数国人的主流游程中去。

    另外“三孔”虽然很大,但殿堂、碑碣等占地很多,剩余的空间相对狭小,环境容量并不大,因此其游览路线并不长。而“三孔”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的矛盾尖锐,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游人的增多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而从旅游角度讲,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尽量地多增加游人,这是一个颇伤脑筋的问题。

    同时“三孔”的高大也挡住了曲阜其他景点的光辉,使它们都黯然失色。出了孔庙孔府就是颜庙,其始建于汉代,占地2.5万平方米,殿、堂、亭、庑、门、坊等159间,前后5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布局,是一处颇具规模和气势的庙宇堪称稀世珍宝,但因其在“三孔”浓厚的阴影之中,虽然门票只有5元钱,但还是极少有人光顾。

    最要命的一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孔” 弥足珍贵,但一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差距,“三孔”意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任何景区都有一段酝酿感情的引导空间,如孔庙、孔林前的神道,孔子故宅与孔府前的阙里街,至圣林坊到至圣林门之间的空间,就是“三孔”的引景空间,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只要不伐树、不拆房屋垣墙就不是破坏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在上述三处引景空间两侧均建设或设置了许多与其庄严、肃穆氛围格格不入的商业用房和摊位,使其环境氛围荡然无存,游人进入主体景区后半天找不到感觉。

    这是曲阜文化上的致命伤。

    即便贵为圣人,孔子面对今日种种的急功近利恐怕也只能徒唤奈何了。

    旅游规划中对曲阜的形象设计是“孔子故里”、“东方圣城”,而建造“东方圣城”要把明故城及城外孔林一起加以建设,而多年以来因对曲阜的明故城重视不够,1979年拆除了城墙,留下两个门楼和一小部分残垣断壁在风中萧瑟;后又盲目改造民居,把老式民居拆毁殆尽,现有民居都是80年代以后的新作;尤其是以后又构建了恢复性的商业街,一派南方商业街的景象,与明故城风马牛不相及。明故城中文物也少有存留,使建造“东方圣城”难上加难。

    曲阜已经愈行愈远,再难回头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