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笔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往事不得不提(2/2)

    特别是对秦陵来说。

    2003年秦陵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运用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反复考察和勘探,发现秦陵封土堆的夯土层的叠压关系非常清楚,没有明显的扰乱痕迹;地宫周围的地下宫墙及宫墙门道的封堵,也比较完好,不能证实秦陵曾被项羽等进行过大规模盗掘;地宫内仍有极强的汞(水银)异常反应,面积达12000平方米,汞异常高的含量点比较集中并有规律,说明地宫内的汞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扰动。同时,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的西侧边缘及东北角各发现了一个小型盗洞,最大的一个约9米深,距地宫的中心部位有200至250米。这两个小型盗洞是私人盗掘,并非公开的大规模盗掘。由于秦陵地宫的规模很大,封土又很厚,所以私人要想到达地宫的中心位置非常困难。

    勘测结果表明,秦陵地宫没有受到大规模的破坏,这就说明深埋于地下是对兵马俑最好的保护。陶俑一旦被发掘出土,受到温度、湿度、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作用,就会变得相当脆弱。当年3号俑坑的陶俑出土时身上还带有彩绘,但在强光照射下陶俑表面的色彩就发生了变化。基于以上原因,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发掘之后就建造了玻璃钢架结构的场馆,以便于采用自然光。同时,馆内还要监控温度和湿度。为了减少馆内有害气体的含量,严格地说还应控制参观人数。即便如此,秦兵马俑还是受到被称为“兵马俑癌”的霉菌病的侵蚀,造成表面彩绘褪色、剥落。

    迄今为止,人类尚不具备可以保证文物永远不会破坏的保护方法和技术。评价一种保护技术和一种保护材料,不仅要看其对文物有无猾的正面保护作用,还要看其对文物有无副作用,要看它的效力有多久。目前,文物保护界普遍看好的保护材料paraploydb-72,一般认为其寿命约50年,英国有专家估计其寿命最长也超不过15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书籍进行气相脱酸处理,声称一次处理可有效500年。且不去考虑材料老化试验常用的加速试验和推导方法的误差,即便真的是50、150、500年,这个时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相对于文物已经流传的历史,其实也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长”时间。

    的确,对大型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必须建立在文物保护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而在这些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最好采取保守的措施,也就是不发掘,让文物留在原处不动。

    特别是像秦始皇帝陵这样的大型帝王墓葬,里面都会随葬有有机质文物,如竹简、漆木器、纺织品等。陵墓一旦打开,处于相对平衡的墓葬环境会发生骤变,在环境骤变的情况下,最先遭到破坏的文物就是如竹简之类的有机质文物,文物的破坏,会使得很多历史、艺术及相关的古代科技信息丢失,历史上已经有挂痛的教训。从更好的保护角度来说,把它们留在没有开掘过的墓葬里更好,墓内稳定的状态更适合文物长时间地保存(除非陵墓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等以后,在文物保护技术和资金能够有保证的前提下,在系统的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基础上,再考虑对其进行有计划、有节奏的边考古发掘边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揭示相关历史艺术和古代科技消息,恢复历史的真相。

    尽管,不开帝王陵对游客来说,是没了眼福;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它保住了祖先的尊严。

    有些风景是看得到的;有些风景是只能珍存在心里的。

    这是最神圣的旅游。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