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民间自发救助
    民间自发救助

    “驼峰航线”的运输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它不仅损失了大量的飞机和机组人员,还耗费了大量地后勤物资和服务。从1942年到1945年“驼峰航线”总共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各类物资,可以想象其背后的后勤保障该有多么巨大。

    据说当时国民政府有一个规定,“凡在敌占区域救护迫降人员安全脱险者,每救护一人奖励美金10万元”,但是“驼峰航线”沿线的老百姓对于国民政府的10万元奖励规定根本没有听说过,他们只知道,这些从天上掉下来的外国人是帮中国来打仗的,救护他们理所应当。所以,在这一地带,流传着许多当地老百姓救助美国飞行员的故事。在共同战斗的岁月里,执行“驼峰航线”与护航任务的美国飞行员与当地的中国人相互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来华参战的美国飞行员的军装上都缝有一块绸布,上面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中文字样。这块被飞行员们称为“血幅”的绸布,帮助许多因迷路、事故和被日军击落而迫降、跳伞的美国飞行员,得到中民的救护。

    1945年8月4日,作为驻守在云南保山机场的美国陆军运输队飞行员,johnson与副驾驶员rolle、报务员carrpil驾驶一架c—46运输机执行空运任务。当天晚上11点,飞机在离保山机场50多公里处的永平县杉阳村上空着火,3名机组人员在飞机坠毁前跳伞。

    目睹这一切的当地农民急速赶往失事地点,并找到3位美国飞行员。当时一位年仅20岁的村民罗光甫和其他村民一起,背着受伤的rolle和carrpil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到村里,将村里最好的木板房腾出来给他们住,并为他们疗伤。3天后,他们又将几位飞行员送到保山机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