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百十章 恐怖之王!!(2/2)

    他们知道来的是谁——虎贲卫!他们更加知道在这支部队身后站着的是谁——丁云毅!

    那个收复台湾,击溃了四国联合舰队的丁云毅!

    如果得罪了他,会是什么样的后果?这个人会不顾一切的出兵,甚至不惜与你玉石俱焚。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能坐山观虎斗呢?

    抱定了这个心思的佛郎机人和红夷袖手旁观。而英国人在这里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即便他们想插上一脚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于是,暹罗的灭亡便也成为了注定中的事情。

    但是,无论是叶大海,还是佛郎机人或者红夷都忽略了一件事情:暹罗人抵抗到底的决心!

    在对暹罗的攻击作战中,叶大海的远征殖民军遇到了较大的伤亡。

    在摩卡亚攻击战中。曾经在海难和海盗的双重袭击中九死一生的步兵指挥李东盛不幸阵亡。

    这是远征殖民舰队牺牲的第一位军官。

    当摩卡亚终于被攻下来之后,孟天雄抱着他的好友李东盛的尸体缓步走入了摩卡亚,然后轻轻的把李东盛的尸体放了下来。

    大明的战旗在摩卡亚的城头飘扬,然后李东盛却再也无法看到这一幕了。

    摩卡亚之战后,明军的推进速度尽管很快,但却处处遭到了暹罗人的抵抗。一直到十一月中旬,才初步肃清了敌人,兵临阿瑜陀耶城,即明朝人喜欢称之为“大城”的暹罗之国都。

    大城攻防战爆发了!

    事前没有一个明军将士会想到大城攻防战的艰苦xìng。

    当火炮陆续运抵,叶大海下令炮击大城。一枚枚的炮弹落在大城,坚固的城墙顽强的承受着一轮一轮的攻击。

    每当城墙上出现了一个缺口,总会迅速的有人不惜代价的去重新修补好。

    这一点让叶大海焦急万分。

    远征殖民舰队所携带的炮弹并不是无穷无尽的,每发shè出去一枚炮弹,自己的炮弹储备便会减少一枚。

    但是大城却丝毫没有被轰塌的意思而大城军民的抵抗决心,也丝毫没有因为无休无止的炮火攻击而变得减弱半分

    当炮弹数量渐渐不多之后,攻城战演变为了围城战,而这也是叶大海最不愿意看到的

    本来这一次叶大海和他的远征将士们或许会无功而返,但是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在大城的佛郎机人和红夷派遣出了他们的使者,收买了守城的军官,悄悄的出了大城,找到了明军的总指挥叶大海。

    佛郎机人和红夷提出的条件非常简单,他们将把城里所有的泰西人组织起来,趁夜夺取城门,放明军大举入城,但条件是不许伤害到城里泰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叶大海闻言大喜,随即便与泰西人的代表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

    这份便是后世著名的“卖城协议”。

    暹罗王阿育铁达无论如何也都想不到的是,在阿瑜陀耶城守卫战最关键的时候,被他所寄予希望的泰西人非但没有给予他任何的帮助,反而还出卖了他。

    在泰西人的协助下,大城的城门终于还是被打开了

    无数的明军冲进了城里,大城彻底的沦陷了。

    但暹罗人却并没有放弃,他们在城里的每一个角落苦苦的和敌人战斗着,一直到了十二月底,城里的抵抗才逐步肃清,大明远征殖民军控制住了大城的大部分地区。

    随即,叶大海下令对王宫发起直接攻击。

    还是和之前一样,王宫的抵抗一样让人惊讶。战斗持续了二十天之久,王宫终于沦陷,阿育铁达王被俘。

    整个王宫都被鲜血染红

    暹罗在经过了长久的抵抗之后,于大明崇祯十三年二月完全的落到了虎贲卫的手里。丁云毅集团的殖民地范围再度多了一个。

    当大明将士们的欢呼声在大城响起的时候,当大明的战旗在大城的上空迎风飘扬的时候,无数的将士静静的躺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这些人中就包括孟天雄

    这个忠诚的虎贲卫水军士兵,和他的好兄弟李东盛一起,完全了人生最后的使命。

    每一次的征战总会有无数的人死去,而他们的鲜血,却凝铸成了那面猎猎飞舞的战旗:

    武勇忠烈虎贲卫!

    没有人会忘记他们的功勋,没有人会忘记那面大旗上的鲜血也有他们的一份。

    这是他们最大的光荣!

    战争的硝烟正在逐渐散去,他们的名字却永远也都不会散去。

    万岁——这些忠诚的将士们!

    叶大海和他的远征殖民舰队出sè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让暹罗和缅甸这两个地方成功的纳入到了丁云毅势力的版图之中。

    至于殖民地人的痛苦?又有谁会管到他们?每一个帝国的崛起强大,总会伴随着无数**裸的掠夺和血腥的。

    丁云毅也同样不例外。

    也许他的名声不会很好。屠杀者、征服者、恶魔?可这有什么关系?这位大明的武烈侯什么时候在乎过别人对于他的评价?

    他的目标只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加辉煌的胜利!(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