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骇浪(余音)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俄】库尔斯克号(11)
    【俄】库尔斯克号(11)

    精心制订打捞方案。为了保护军事机密,俄罗斯在打捞方案的制订上煞费苦心,尽可能地确保国家和军事机密不外泄。由于最关键的艇艏部分,不仅装有俄方高度机密的先进高速鱼雷武器,而且从遭到破坏的艇艏结构,可以找出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的真正原因。因此,俄方打算把鱼雷发射舱所在的整个受损严重的艇艏连同爆炸之后尚可能保存完好的鱼雷全部锯下来,留在海底,等待以后在没有外国人参与的情况下,由俄罗斯自行打捞。而西方公司只负责完成艇艏部分与艇体部分的切割分离,以及将潜艇主体部分打捞起来并系到水下浮桥上。两个核反应堆以及花岗岩式巡航导弹,不可能单独切割下来,将随潜艇主体一起,被一个大型起重机从海底吊起来。出于保密需要,俄罗斯与两家荷兰打捞公司签订协议,荷兰公司负责的潜艇主体部分的打捞工作中,主要负责将包括导弹舱在内的艇体用打捞钢缆固定到浮桥上,然后,在拉到离水面很近但不允许浮出水面的情况下,拖到俄军用码头上,后面的作业,由俄罗斯方面自己完成,就不麻烦荷兰公司了。

    打捞过程重兵保护。为了确保军事机密不会在打捞过程中泄露,北方舰队派出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乌斯基诺夫元帅号巡洋舰、两艘反潜舰艇、3艘救生舰、两艘水文舰、一艘水上战地医院、两艘油轮等十几艘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的5架直升机和两架运输机,组成庞大的“混合舰队”,参与打捞工作。此外,攻击型潜艇还在水下担负警戒,对于任何企图接近库尔斯克号沉船的不速之客,都会坚决予以痛击。北方舰队还广而告之,申明:在打捞过程中,如果谁敢擅闯现场,不管是在水下、海上,还是在空中,负责现场安全的俄国潜艇、水面战舰和空中战机,将会对他们毫不客气。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还是不愿意自愿放弃刺探军情的宝贵机会,并利用种种手段,希望有所斩获。禁航区里,不时晃动着不速之客的身影。据报道,通过协助打捞罹难官兵遗体,西方对库艇表面的吸声材料、艇体钛合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艇体结构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私自了库艇的前舱部分内景。随着库艇打捞工作的展开,“北约”也加紧了侦察活动。2001年7月27日上午,俄海军参谋长科拉夫琴克上将披露说,位于打捞作业海区周围的“北约”侦察船趋于活跃,除一直停泊在附近的挪威海军玛利亚娜号侦察船外,又有一艘挪威海军的声呐探测船斯维尔德鲁普号驶进作业海区。玛利亚娜号侦察船还曾一度试图靠近库艇沉没海区,遭到俄国海军护卫舰的驱逐,才被迫撤离。“北约”的空中侦察,也从不停歇。有一次,当科拉夫琴克上将乘坐的直升机飞临位于作业海区的北摩尔斯克号反潜舰时,一架挪威海军的直升机居然与他的座机擦身而过。库艇的打捞刀光剑影,弥漫了浓浓的硝烟味道。

    一封遗书

    按照工程设计,打捞分为两期。第一期,打捞遇难艇员遗体;第二期,打捞库尔斯克号艇体。

    2000年10月21日,世人期待的第一期打捞工程揭开了帷幕。

    俄海军高层有言在先:安全第一。因此,在割开库尔斯克号艇壳之前,潜水员们的首要工作是搞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部是否安全,特别是两座核反应堆是否发生了泄漏。

    潜水员首先在第八舱,即核反应堆隔舱的艇壳上钻了一个小眼,然后把摄像机镜头放了进去。摄像机拍到的情景让潜水员和水面指挥官立即松了一口气:核反应堆舱没有任何异常现象。水面平台上的专家对潜水员带出的水样进行了检验,然后断定,库尔斯克号内部没有核辐射。这意味着可以进行下一步,即钻洞作业。但有关人员仍表示,随着打捞工作的继续,对辐射情况还将进行严密监控,以防不测。

    随后进行的割外壳作业,比事先想象的还要顺利,潜水员只花了10个小时,就在坚硬的艇体上,切开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大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