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的玄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二章 昏君的牺牲品——半兽三吏(6)(2/2)

    再后来,汝南太守宗资委任范滂(字孟博)为郡府的功曹,南阳太守成瑨的功曹则是岑晊(字公孝)担任,由于两位太守对属下的信任以及两位功曹本身极强的能力,就形成两郡政务主要由功曹主持的局面,这又成为另一首传遍帝国的民谣:“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歌谣传入太学,三万太学生以郭林宗、贾伟节为领袖,与李膺(字元礼)、陈蕃(字仲举)、王畅(字叔茂)等大臣互相推重。太学生也模仿民谣编出一则:“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此外,勃海郡公族进阶(复姓公族)、右扶风魏齐卿两人也是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民谣负载的褒贬含义,反映的是官僚士大夫阶层对朝政、人物、事件集体性的态度,太学生魁首、知名大臣,又充当着引领乃至左右舆论的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的评论可以决定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的任何一个人的名誉,苏不韦为父报仇本来有不少人颇有微辞,郭林宗赞赏之论一出,天下人从此众口一词支持苏不韦。因此,满朝公卿无不畏惧意见领袖,为避免获得贬议竭力巴结。当士大夫阶层特别是其中的意见领袖,被公认掌握着臧否一切的权力,并且具备公认的客观公正性之后,他们通过发表评价引领舆论就形成了对宦官集团的极大牵制。

    对舆论的控制因为一个案件最终触怒了桓帝。

    善于占卜预测的河内人张成,推测出即将大赦,就叫儿子去杀人。河南尹李膺将其抓捕归案,却真的遇到大赦,义愤填膺的李膺不顾大赦,杀死张氏父子。张成本与宦官有较深的联系,桓帝也相信他的占卜结果。张成的弟子牢修为报师仇,便借着这样的背景,上书诬告李膺等人供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彼此利用结成部党,讪谤非议朝廷,疑乱风俗。

    无论政策由谁建议、朝政由谁主持、公卿由谁担任,这一切的最终决定者都是桓帝,他自然不能容忍党人控制舆论、名为议论臣民实际却在褒贬天子。延熹九年(166)十二月,盛怒的桓帝将已是司隶校尉的李膺收监,下诏天下郡国搜捕党人,二百余人受到牵连。永康元年(167)六月,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联名上表请求,桓帝宣布大赦天下党人。但是党人仍被终身禁锢(禁止入仕为官),名单备案政府。

    党议从学派观点对立起,发展为学者名士褒贬朝政、议论人物的舆论环境,最终演变成宦官势力和官僚士大夫阶层之间的一场对决,结果宦官大获全胜。侯览现在又要旧事重提,事实上他有这个机会。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士大夫阶层并未屈服反而更进一步,天下最为知名的名士被称为“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共三十五名。君是指一世之所宗,俊是指人中之英,顾是指能以德行引人,及是指能指导人追宗,厨是指能够以财救人。三君是窦武、刘淑、陈蕃,谋划彻底铲除宦官但功败垂成;李膺为八俊之首,任职司隶校尉时亲自处死了中常侍张让之弟;张俭、翟超名在八及,同样以挑战宦官势力为己任。明白这些最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人物到底是何许人也,就会清楚地理解,这一阶层和宦官势力到底如何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