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
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对于王阳明,封疆大吏他早已当腻,离那个时代政治家的终极梦想入阁拜相也只差半步之遥,但他确实不想再参与这场无聊的游戏了。
还有任何参与的必要吗?他的成就远远超越了有明一朝所有的内阁大学士,他的学说直接造就了两个伟大的内阁首辅,他的光芒早已不是当世任何一个人所能掩盖,即使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王阳明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本来就身患肺结核,远谪龙场让病势加重,渐入肌骨。所幸大难不死,又得像救火队一样为明廷四处灭火,再加上平日里广收弟子,诲人不倦,便是铁打的身子也经不起这般昼夜忧劳,眼见着咳血的频率日甚一日,终于卧床不起。
当朱厚熜收到王阳明请辞的奏疏时还在用阴谋论考虑问题。阳明在疏中指责姚镆处理问题失当,目的是想提醒朱厚熜改剿为抚,朱厚熜却认为他在暗示自己姚镆碍事,因此请辞,便下令让姚镆致仕。而黄绾又不合时宜地上疏颂阳明之功,让皇帝补发他铁券岁禄。虽然朱厚熜一一照允,但小肚鸡肠的他将这理解为阳明等人的坐地起价。于是,新的圣旨措辞非常坚硬:该剿该抚,该杀该放任凭你王阳明处置,只有一条,那就是——不、得、推、辞。
还能说什么?王阳明为明朝政府打了一辈子工,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担当早就融入到生命中的一点一滴,所言所行都透露着坦荡与光明,任何注解都已显得苍白而多余。
此刻,阳明的思绪回到了青春年少之时,回到了那个对酒当歌、策马扬鞭,敢登长城、射胡人的少年王守仁身上。犹记得在烽火台上大声朗诵的那首高适的五律: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这么多年过去了,从王守仁到王阳明,从英姿焕发的少年到青衫磊落的中年,从北京到贵州,从南赣到江西,他的梦想从未褪色。如果说男人一生当中要经历两次成熟,第一次是适应社会,第二次是找回年轻时的梦想,那王阳明早已将这二者融合得天衣无缝……
89 兵不厌诈
由于绍兴已成为全国的讲学中心,钱德洪和王畿组织修建了阳明书院,由他俩接引弟子,打理一切,阳明可以安枕无忧。于是,他决定强撑衰弱之躯,抱病赴任。
临行前,弟子们沿江相送,络绎不绝。一路上,慕名而来的人隔岸远望,只求一见。其中最夸张的当属后来官至礼部侍郎的徐樾。小伙子一路追随阳明的座船跑了几十里地,船慢他慢,船快他快。阳明见天快黑了徐樾还没有半点歇脚的意思,心下不忍,让船夫停船。徐樾见状,满心狂喜,就着岸边跪下来要求入门。
船至吉安,登陆休息。然而,下榻的驿站早就被狂热的粉丝包围,阳明只得强打精神,为恭候多时的三百多名学子作了人生中最后一场学术报告。
到了广西东部的梧州,阳明理清了头绪,制订好措施,向朝廷上疏报告他的计划。
首先,卢苏、王受并非恶贯满盈之徒,带头闹事实属迫不得已,然而姚镆大军压境,非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二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只好负隅顽抗,仗着天时地利,官军反倒无可奈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