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2)(2/2)
    后者作为外来文化被本土化为禅宗后更是遍地生花。慈悲为怀、善恶报应,这些普世价值终极关怀恰到好处地击中了中国人的软肋,为劳苦大众构筑了一道转世轮回的心灵归宿。并且,禅宗不要求你念经拜佛,而是主张“凡夫即佛”“顿悟成佛”,顺应了国人实用理性的标准,不离日常生活的实际,门槛低自然信者众。

    信者众的直接后果就是儒生们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很好理解,跟现在一些人不爽“韩剧“哈韩族”并无二致。

    75 宋儒赶上了好时候

    首先站出来斥佛的是韩愈。但韩愈毕竟是文学家而非哲学家,写篇《论佛骨表》打打笔战,从形式上反佛还可以,真想触及问题的核心还得有待宋朝的理学家。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说:辟佛之说,宋儒深而昌黎浅,宋儒精而昌黎粗。

    宋朝崇文抑武,赵匡胤曾在太庙立下祖训,明令继任者“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因此,有宋一朝,文人是很滋润的,武将是很悲哀的。滋润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程颐同学曾放言要与皇帝“同治天下”,这在别的朝代是不敢想象的,比如清朝也有个“同治”,但人同治的主体是两宫太后,不是皇帝跟你。

    有了这么滋润的土壤,宋儒们开始萌发改造世界的冲动。用余英时的话说就是“他们已隐然以政治主体自待,所以才能如此毫不迟疑地把建立秩序的重任放在自己肩上。”

    这帮人的第一志愿是“得君行道”,亲自参加“平治天下”的事业。第一志愿实现不了,才退而求其次,“成就人才,著书立说”。

    但具体实施的顺序还是和《大学》一样,先修身再治国,先明体再达用,先内圣再外王,两者缺一不可,前后不能颠倒。

    比如司马光作为史学大家学识渊博,却因不曾在个人的身心修养方面下功夫,竟被程颐讥笑为“未尝学”,只是“资禀过人耳”。

    虽然这俩人都很迂,但程颐不喜欢司马光太正常了。《资治通鉴》开篇就是三家分晋,从战国写起,但在理学家看来,中国的历史只有夏商周(西周)三代可以看,以后的都是“无道之治”。在三代,人君用正统儒学治理天下(宋儒的意淫),道统和治统结合得很好。三代以下,道治分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薪火相传了道统,一直将火炬传到了他们理学家的手中。

    所以,朱熹告诫皇帝,如果你想将“天下无道”变为“天下有道”,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接受我们理学家关于“内圣外王”的基本规定。

    综上所述,理学家一心一意想造就的是能够“治天下”的人才,包括将平庸的皇帝也改造成如斯之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