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章 天性不羁,跃马扬鞭(6)
    第二章 天性不羁,跃马扬鞭(6)

    明朝的科举制早就被妖魔化了,一提到这三个字,大家马上联想到祸国殃民,万马齐喑,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其实,教育的目的是将人塑造为德才兼备,服务于社会的人才,然而手段与目的的颠倒,古今中外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哲学家福柯晚年激烈抨击学校教育,称学校为现代权力的“规训机构”,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可惜他晚了几百年,在中国,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龚自珍早就用各种文学形式反映过教育的问题,只是他不知道罢了。

    明代设立科举的本意,无非为了求得圣人之道和朝政之势的有机结合。然而,学术与政治从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不是合纵连横,就是势同水火,个中微妙,冷暖自知。

    古代有一拨人不喜欢写书,专爱注疏。你说你要有孔颖达、裴松之的水平,或者再狠点,直接像郦道元一样把一本好端端的地理教科书《水经》搞成文学名著《水经注》也行啊,可惜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于是,歧说纷呈便成了统治者的心头大患。

    面对图书市场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明成祖朱棣大手一挥,成了教育部部长,发话道:“咳咳咳。样板戏进课堂?是不行的;改用繁体字?再考虑一下;独尊程朱?这条通过!”

    自此,明朝公务员考试所用的工具书、红宝书、真题都以程朱的注释为纲。于是,思想统一了,读书人再也不用到汗牛充栋的书海中瞎撞了,得位不正的朱棣安全了,皆大欢喜。

    老百姓最痛恨统治者钳制思想,统治者也总喜欢愚弄黔首,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微妙对抗中,从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一路下来,历史跌跌撞撞走了几千年。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中国不缺秦始皇和汉武帝,缺的是华盛顿与蒋经国。渐渐的,我发现问题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中国的历史太悠久,有些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

    翻开史书,八王之乱,侯景之乱,数不清的动乱,哀鸿遍野,易子相食,血腥的味道透过纸张就能闻到,惨不忍睹。治世犬和乱离人到底哪一个更好?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