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安南光复(4)
    第三章 安南光复(4)

    “你问这做什么?”陶季荣不由一愣。

    莫邃幽幽道:“据我所知,你家现在是风光无比。就你回家这段日子,水尾数百顷良田已归入你家人名下,可有此事?”

    陶季荣脸色一红,不禁有些愠怒地道:“是又如何?明朝黄尚书已命我权知水尾县事,这数百顷田,也是他答应赏给我家,以嘉我首先归附大明之功。难不成莫兄以为我趁火打劫,私抢民田?”

    “陶兄你误会了!”莫邃嘻嘻一笑道,“其实我与你一样,现整个南策州都已由我掌管,我受的田比你还要多上好些!可是……”莫邃忽然声音一沉,“我问你,在王师进安南前,你我可有这些好处?胡朝不提也罢,就是陈朝时,你我也不过是一普通豪强。莫说在安南国,就是在自家地界,也算不上头等人物!岂能与现在相比?你一门心思要陈王复位,可别说陈氏已绝,就算有幸免者,可咱们又凭什么要扶他?他陈氏当国时也没给咱们什么好处不是?”

    陶季荣不吭声了。很明显,莫邃的话戳中了他的要害。而莫邃抛出的诱惑还远远不止这些:“陶兄,且不管这几许良田,就只说咱们自己。以前你我是何等人?这升龙府内可有你我位置?可现在呢?眼下的安南国,除了明朝人,就数你我二人最尊!此等荣光,你以前可有想过?你以后还想不想要?若王师北撤,陈氏复位,他会否像兵主、沐帅那样器重咱们?何况他陈氏这个王位能不能坐稳还得两说哩!而北属则大不同。一旦入了中国,朝廷虽会派汉官前来,可也必然要重用我安南人。安南人中,你我最得张、沐二侯器重,届时自会成土官之首!此等大好前程,难道你就甘心不要?难道你就真想像过去那样,回土尾继续当你的小富家翁?就算你愿意,到时候安南大乱,你这富家翁能不能长久都不一定呢!”

    莫邃说完,陶季荣已是汗如雨下。半晌,他方呐呐道:“可就算北属,也不能保证安南一定不乱啊,要是仍出乱子怎么办?”

    “怎么办?”莫邃目光一寒,伸出手向前方遥遥一指道,“谁敢生乱,那就是下场!”

    陶季荣顺着莫邃手指方向极目一眺,顿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原来,他二人边走边谈,不经意间已走到了升龙的南门附近。而在南门外,有一座由数千人头堆砌起来的巨大“京观”,这是张辅拿下升龙后,将阵亡的胡朝士兵头颅割下特意筑成的,其目的就是要震慑那些企图负隅顽抗的不臣之人。经过十余日的风吹日晒,那些头颅已开始腐烂,上面遍布蛆虫,并露出森森白骨。虽然隔着老远,但陶季荣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阴森气息。

    见陶季荣面色惨白,莫邃得意地一笑道:“王师可不是黎逆的乌合之众!一旦北属,谁要还敢滋事,那就是反抗朝廷!到时候有王师征剿,何愁叛逆不除?”

    陶季荣终于被说服了。他远远望着那座“京观”,直默然许久,终一咬牙道:“也罢,北属就北属,反正也不是头一回了!”

    “这就对了!”莫邃一拍手,正欲夸陶季荣几句,却忽听他又道:“可这北属毕竟只是我一厢情愿,若朝廷不准奈何?毕竟王师南征的檄文里说了,是要复陈氏王位的。”

    “朝廷会准的!”莫邃自信一笑,又补充道,“只要我们找不到陈氏遗族,朝廷就一定会准!”

    陶季荣又是一震,直盯着莫邃的脸许久,方面如土色道:“你要阳奉阴违?张侯和沐侯就在升龙,你瞒得过他们吗?”

    “无需瞒过他们!”莫邃笑嘻嘻地将方才进账递表的事与陶季荣说了,末了道,“张侯虽然拒绝,但沐侯却收下了奏表,这不就是暗示我,切莫当真寻到陈氏遗族么?”

    “可张侯才是总兵!他得知沐侯收表之内情后,要坚持反对又怎么说?”

    “他未有反对!”莫邃胸有成竹地道,“我出帐后,张侯必问沐侯缘由。得知内情后,其若反对,必会马上派人将奏表退还。可是……”莫邃笑着摇摇头道,“眼下已过去了大半个时辰,却仍无人前来退表,陶兄你说这是何意?”

    陶季荣缓缓低下了头。又过了许久,他方艰难地将头抬起,仰望天空,口中发出一阵长长的叹息:“安南国终矣……”

    八

    当张辅、沐晟寻访陈氏后人不得,以及安南土人自请内附的表疏送进南京城时,距明军从凭祥坡垒关才仅仅过去四个月。看罢奏表,永乐当即龙颜大悦。四个月,区区一百二十余个日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明军不仅消灭了嚣张一时的黎氏伪朝,夺取安南大半国土,更成功地邀获民心,使安南百姓主动请附!接下来的几日,刘俊、黄福等参军的奏本也相继抵京,这些奏本里异口同声地言道:陈氏遗族确未寻得,而安南土人的内附之请也是发自本心,张、沐二帅并无丝毫强迫。看到这些上疏,永乐龙颜大悦:收复安南,取回这片丢失千年的汉唐故土,这是多么辉煌的事业!这是多么彪炳的功绩!从安南再次成为华夏疆土的那一刻起,他朱棣也必将因此功载史册,名垂千古!自暗中改弦更张,厉行开拓以来,永乐一直希望能有所收获,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而现在,一个绝好的机会,就这么不经意地溜到了眼前!

    没有丝毫犹豫,永乐立即下旨,将安南内附奏表登载邸报,并传谕内阁及六部衙门,就是否接受安南内附斟酌意见。不出其所料,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百官纷纷上书,莫不对此事大加赞同。兵部尚书金忠尤为激动,在奏本中声情并茂地写道:“自唐季以降,中国国势渐衰,四夷轻慢之心日甚,及至崖山一役,正朔败亡,文明沦丧,海内不闻礼教达百年之久……幸得太祖高皇帝驱逐胡虏、重续道统,华夏由此得以再兴……陛下践祚以来,惕励奋发、治世有方,国力蒸蒸日上。及至今日,国家之盛已为数百年来所未有。当此之际,安南自请内附,此正上天感于陛下勤勉,赐我中国重现汉唐荣光之千古良机也!陛下当领而受之,并以此为契,多行德政,再造千古盛世!若果得如此,太祖并华夏历代英主泉下得知,亦会由衷欣慰……”

    “这个世忠,把个收复安南比得跟汉武破匈奴一般,看来他家元朝时确实被蒙官残害非浅!”乾清宫御书房内,永乐翻阅到金忠的奏本,不由噗嗤一笑,难得地对身旁随侍的杨荣打起趣来。

    杨荣也是一笑道:“金大人祖上乃宋室遗臣,其家百年来受尽蒙人欺凌,故欲振兴华夏之念较旁人更为急切,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若果真能收回安南,也的确是国朝一大壮举。自三代以降,凡大有为之朝,莫不于疆土上有所开拓。今我大明国势虽隆,但所得疆土,皆承自元朝,故较与汉唐仍有所不及。安南虽是中国旧地,但毕竟丢失已久,虽然宋、元二朝都有讨伐,然终未能光复。今我朝若能将其收回,也算得上是开拓了。经此一举,我大明之功业,纵仍不及汉唐,但也不遑多让!”

    其实对于这道自请内附表、乃至张辅他们的奏疏,杨荣始终存着一丝疑虑,担心这是这帮人揣摩上意弄出来的矫篡民意之举。不过一来他没有证据,二来张辅和沐晟都是重臣,他不能轻易得罪;三来,也是最关键的,便是杨荣自己也久在御前,早已察觉到永乐正在不声不响地逐步更改国策。而光复安南,与皇上积极开拓的战略是完全符合的。有这么些计较,杨荣自然就不会再将心中担忧道出。当然,对于拓土开疆,一向热衷兵事的杨荣也是发自内心的赞同。也正是因为在开拓进取这个大政方略上持积极态度,杨荣这两年越来越受永乐器重,虽然在内阁中他年纪最轻,排名也只是中流,但论圣眷,却已隐隐有压过其他阁臣之势。

    “拿回一个区区安南,也能让大明及上汉唐?杨荣尔莫要拍朕马屁!”听得杨荣夸赞,永乐笑着摆了摆手,又道,“本来朕未曾想要光复安南,不过既然陈氏族绝,安南土人又自请归附,那朕自也没有不受的道理!”说到这里,永乐又指着案上堆的小山高的奏本道:“群臣奏疏朕都浏览完了,皆言安南当复,未有持异议的。既如此,这事便就这么定了。”说到这里,永乐想想又道:“黎氏父子虽已是冢中枯骨,但毕竟尚未就擒,故收复安南的诏书暂时还不能下。不过可以开始做些准备,安南州府设置、文武官员任命等等都要事先拿出意见,到时候随诏一并下达。还有这诏书,也得提早斟酌。光复安南是我大明一大壮举,诏书要写的花团锦簇、气势磅礴,否则无以彰此伟业!这拟诏人嘛……”永乐扭着脑袋想了想道,“还是让解缙来写吧。文采风流,他还是无人可比的。”

    听到解缙的名字,杨荣心中不由一紧,随即小心回道:“陛下,解大人现正重修《文献大成》,怕一时抽不开身,不如叫黄淮黄大人代拟如何?”

    “无妨!”永乐瞄了杨荣一眼,道,“修书那边还有姚少师和刘季篪二人坐镇,少他一个碍不了多大的事,再说这不是急务。眼下要紧就是这道光复安南的诏书。据昨日军报,张辅已开始督军追剿黎逆残部,说不定哪日擒获贼酋的露布就送进京城,到时候朝廷要立刻将收复安南的消息诏告天下,如此才更振奋人心。这诏书着他先拟个草稿,完了送进宫来,朕还要亲自斟酌,来回不知要花多少功夫,此事耽搁不得!”

    “阿!”见皇帝之意甚坚,杨荣不敢再说什么,只得答应一声,随即行礼告退。

    从乾清宫出来,杨荣的双脚犹如被注铅般沉重。想到永乐交待的旨意,他的心顿时回到了几日前的那场争论中……

    数日前,永乐在早朝时下旨,命内阁及六部官员就安南归附一事拟本陈述意见。待散朝后,杨荣一脸兴奋回到文渊阁值房,抓过一份草纸就开始撰文。杨荣一向主张开拓,对这种收复华夏故土的好事自然双手赞成;而且作为名声在外的“知兵”阁臣,杨荣在运筹南征一事上出力甚多,安南真能回归大明,于他事业名声也增色不少。因着这两层念想,杨荣关起门来花了足足一个时辰的功夫,写了篇洋洋数千言的好文,对收复安南大颂赞歌。待写完后,他又仔细看了几遍,仔细修改毕了,方誊好准备明日递交皇帝御览。就在大功告成之际,突然值房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紧接着,解缙一脸愁容地闪了进来。

    见解缙进来,杨荣呵呵一笑道:“大绅兄,你怎么来了?”说着便起身相迎。

    解缙干笑一声,也不说话,直接走到书案左侧的方桌旁寻了张凳子坐下,方淡淡道:“勉仁,这安南内附之事,你怎么看?”

    “当然是鼎力赞同喽!”杨荣挨着解缙坐下,提起桌上的茶壶,给解缙倒了杯茶,方不假思索地道,“拓土开疆,自古便是大好事。何况此次是安南土民自请内附,朝廷收下是顺理成章。就是皇上,说是让咱们上疏陈见,但心里其实已是同意了!”

    “哦?”解缙仍是面无表情,只吱唔一声道,“你怎知道皇上同意?”

    “嘻!大绅你不是人精么?怎个今天都没察言观色?”杨荣嘻嘻一笑道,“皇上素来讲究威仪,朝会上少有喜形于色的,可今日早朝,他老人家从头到尾,一直都面带笑意,这意思不就明摆着了么?”

    “或许是吧!”解缙显得有些黯然。

    杨荣这才感觉到解缙有些异常,遂奇道:“大绅兄,你莫非反对收复安南?”

    解缙面露苦笑,也不作声,只从袖口中掏出一本拟好的奏本,默默递给杨荣。杨荣接过打开一看,顿时不由大惊失色:

    “……安南虽中国旧地,然素叛服不定。自唐季以降,更割据自立达五百年之久, 其间士不尊孔孟、民不识礼仪,风化与华夏已然迥异。圣人云: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此正所谓也!朝廷若允其内附,纳其疆土,仅教化蛮夷一项便耗费无算,且需经年维持。且其间但有举措失当,土人必滋事生乱,此蛮夷豺狼本性也。果如此,朝廷必将身陷泥沼不能自拔,军力折损且不论,钱粮损耗又岂有穷?臣观当今天下,北有鞑靼虎视眈眈,西有撒马尔罕贼心不死,加之朝廷下西洋、垦辽东、抚女真、建北京,此间耗费何止千万?大明虽富,民脂民膏终有定数。若罔顾国力滥行开拓,必致民生凋敝,百姓困苦,开拓之举亦终后继乏力。故臣恳请陛下以华夏苍生为重,勿为一己私欲,而行力不能及之谬举。臣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内阁解缙顿首。”

    看完这道奏疏,杨荣已是汗如雨下。他一瞅解缙,见其神色漠然,当下心中更急,立即合上奏本道:“大绅,你当真要将此疏上达天听?”

    “自然!”解缙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你可知此疏一上的后果么?”杨荣一把抓住解缙的手道,“恕仆冒昧,你眼下圣眷已大不如前,皇上早就对你颇有微词了。如今你再上这么一道疏,皇上看了肯定龙颜大怒!你就不为自己的前程想想么?”

    杨荣这么说是有原因的。这两年来,解缙在编纂类书、出使西洋等重大国策上头屡次与上意相左,惹得永乐老大不满。而且解缙还颇执拗,即便圣意已决,他仍固执己见。像修纂《文献大成》,被永乐批了一顿下令重修后,他却依然故我,好几次都和同为修纂的姚广孝、刘季篪二人发生争执。下西洋一事上解缙更加过火,郑和的船队都已经出海了,他却仍在同僚间大谈此举浪费公帑,于国家无益。此话传进宫里,永乐听了大光其火,立刻给他下了个“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的评语。从此,解缙虽仍在内阁任职,但永乐已几乎不在国事方面征求他的意见,除了修纂《文献大成》外,只有在起草重要诏书时才想起这位名满天下的解大才子,基本上重新将其归入词臣序列。此番,永乐命内阁六部讨论收复安南事宜,本意不过是因为兹事体大,即便圣意已定,也需征询下臣下意见,以示开明而已。且不说诸位大臣大都赞同收复,即便不赞同,此时也应体察上意,附和一通了事,谁知解缙竟出此惊人之言!这道奏疏要呈上去,皇上不勃然大怒才怪哩!杨荣素与解缙交好,实不愿其因此徒惹祸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