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九篇 称谓沿袭(2)
    第九篇 称谓沿袭(2)

    炎黄结成部落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之时,并非人人有姓。大致一个部落只有一至几姓,近一百个部落,故称这个大联盟中的人群为“百姓”。

    “黎民”也被称作“人鬲”,鬲为炊器,又为葬礼中用的陪葬器皿。如《令簋》记:“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蔡沈集传》说:“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这里所说的“民首皆黑”,是指“墨面”、“黔首”,是奴隶的标志。

    所以春秋以前,“百姓”是贵族的标志,“黎民”是奴隶的通称。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战国以后,百姓、黎民的差别越来越小了,到今天就变成了一种合称,不过身份依然不那么尊贵而已!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同志”的涵义历史变迁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积极分子经常各地奔走,组织联络,书信来往之间还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称号。先生?足下?都有些老套,有隔阂,不能表达受新思想熏陶的新一代人的心声、友情和。思前想后,“同志”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吗?简洁意明又颇有来历。后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使同志成为当时正式的称呼辞令!

    “同志”作为称呼自国民党时期始,由人发扬光大,到今天变为同性恋的同义语。其间既有惊心动魄的热血过程,又有婉约内涵的历史情怀。其中复杂内化的变迁,具有史学参考价值。

    在古汉语中,同志很少连用,即便连用,也没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名词。此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撰《国语?晋语》:“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一语。《红楼梦》第120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两个“同志”,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词连用,用以表示同“德”同“心”和志同道合的意思,并不是一个称谓语。

    这里要解释一下志是什么意思。《礼记?曲礼上》记“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论语?为政》篇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一个志有心情、情意的意思,第二个字是志向的意思。可见“志”在春秋战国时的意义与现代相差无几。汉郑玄解释朋友说:“同志曰友。”这个志就是指志向、情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