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篇 俗语谚语(11)
    第八篇 俗语谚语(11)

    宋元以后,“眼中钉”一词的这种用法便逐渐流传开来了,也算是对寇准的怀念,沿用至今。“眼中钉”亦作“眼中丁”,用来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眼中刺”、“眼中疔”等。

    丁谓被贬到崖州时,途中经过寇准被贬的雷州。寇准派人送去吃喝的东西。丁谓希望见寇准,当面表示悔意,寇准坚决不见。寇准的家僮打算为寇准报仇。寇准就将这些家仆锁了起来,后又派人携带一只蒸羊送给丁谓。等到丁谓走了,寇准才将家僮放出。寇准对家僮说:“不要计较前仇,得饶人处且饶人。”后来有人作词:“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

    万岁的由来:

    金銮殿前呼万岁,武则天被拍马屁乐开花

    当我们内心兴奋异常时,常想呼声万岁,这万岁可谓一种内心的呼声。在封建社会,却只能称呼于皇帝。不过正因为万岁是诗般的声音,因此要早于皇帝的称呼。显然最初并不是专用于皇帝,事实上成为皇帝的专称是在汉武帝时期,直到唐宋时期才被确定。之前,人们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庆贺时还是可以说的。

    “万岁”本是颂词和祝福语的一部分,历史很悠久。《诗经?豳风?七月》有“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之句,描写了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的场面。从战国到汉初,“万岁”一词频繁地在人们口中相传。

    《战国策?齐策》记载益尝君遣门下食客冯援,前往封邑薛收债息。冯接到薛后“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冯援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战国策?楚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万岁”却是万年的意思。

    皇帝被称为“万岁”,是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缑氏。下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我亲登嵩山,所有人都听到有三呼万岁,是谁呼的?”苟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原来是山神向天子呼的。大始三年二月,即十五年后,汉武帝又称“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于是,“万岁”一语渐渐如礼仪般成为皇帝的专用称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