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六篇 民间习俗(1)
    第六篇 民间习俗(1)

    民间习俗:

    市井游娱,拾掇雅闲万古传

    庙号、谥号、年号的由来:

    古代皇帝称谓何其多

    当我们听到古代皇帝的名字的时候,往往有点晕,为何?因为名字有一大堆,可以这样称呼,也可以那样称呼。除了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作为后世的称谓。那么,这些“名”或者“号”有些什么来历或者讲究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所谓的“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出于祭祀祖先的需要,他的子孙会修建一座庙宇,然后在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对于庙号,早期的朝代和近期的朝代的用名方法都有所不同。比如商代,那时候的庙号是用每个王的生日的天干来称呼,而不是用他的名字。比如夏、商两代的王,庙号就有如下这些,太康、少康、太甲、孔甲、盘庚、帝辛等,也是最早的庙号了。后世对庙号则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常用“祖”或“宗”字。一般只有开朝的黄帝被称为“祖”,而往后的君主只有那些有治国才能的君王,才被封为“宗”。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所谓的“谥号”。

    所谓的“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的一种称号,称为谥或谥号。有褒贬善恶、盖棺定论的意思。就是一个君王死后,朝廷会根据他的生平表现,用一个名字来概括他,相当于对其一生的评价。既然是对一位君王一生的评价,当然有好有坏了。所以就有美谥;也有恶谥。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最早的谥号产生于周朝。譬如,周武王灭商朝有功,死后就谥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关心民生、内政,死后谥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清王朝灭亡。除了天子外,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东汉还出现过私谥。私谥不是由朝廷赐予,而是由德生们评定的,不过,这种例子也非常少。

    那么,“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名字来判别,一般带祖或宗的就是庙号,而带帝的便是谥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