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不卑不亢的说道:“大王,您此时出兵有三不妥,第一,大晋与契丹,近来年虽屡次发生战争,可是情分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念在高祖皇帝的面,恐怕不会对皇帝陛下作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而此时,您突然从太原发兵,讨伐契丹,耶律德光惊怒之下,这股怨气十有**,会出在皇帝陛下的身。这样,大王您不就好心办了坏事,恐怕会背负骂名啊。第二,现今,天下藩镇诸如杜威、李守贞、高行周、符彦卿等人纷纷投降,而大王您却独树一帜,讨伐契丹,臣恐怕,您不但交恶于契丹,那些投降的人也会视您为死敌。这第三,大王作为大晋最后的力量,您在不明情况之下,就贸然出兵,一旦兵败,或者战局不利,那么请问大王,天下虽大,又有何人能救陛下脱困呢?”
刘知远颓然坐了下来,许久之后,他站起来,走到王俊的面前,躬身拜道:“先生之言振聋发聩,惊醒梦中人矣。请受寡人一拜。”
王俊哪里敢受这样的大礼,他连忙伸手屈服,还没来得及扶着,刘知远已经拜了下去,王俊连忙跪倒换了一礼,他这么一跪反而让刘知远伸手将他扶了起来。
刘知远说道:“先生可愿为陛下,为天下百姓,去汴京一趟啊?”
王俊连忙答应。当即就启程赶赴汴京,一路,契丹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俊也是遇到不少诘难,只不过他默不吭声,只是一一记下。到了汴京之后,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的使者来了,立刻就派人将王俊给请到了宫中,徐徐问道:“自太原一别,枉然十余年,知远儿身体可好啊?”
当年后唐末帝派兵讨伐石敬瑭,大军围着太原城日夜攻击,太原城朝不保夕,无奈之下,石敬瑭派遣桑维翰出使契丹,请求救援。即称臣,又称儿,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当时刘知远就曾劝说石敬瑭,称臣就算了,不必在称儿,更不能割让土地。但是,石敬瑭不听。后来,唐军战败,耶律德光在太原城东郊正式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当时刘知远曾侍立在石敬瑭身旁。可能是刘知远长的有特色生来脸就是紫色的,而且白眼球多黑眼球少,耶律德光曾经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道:“此人忠义骁勇,石郎应善待之。”可是刘知远对耶律德光是一点好感也没有,石敬瑭前脚进汴京城,刘知远后脚就说:“陛下,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这契丹人什么好玩意儿,当时的约定是形势所迫,现在……”刘知远之话说得很明显了,而当时燕云十六州除了契丹人很早之前自己已经打下的两州,其余的都还在石敬瑭手里,现在翻脸很容易就把契丹人给揍回去八年后,石重贵就曾多次把契丹给揍回去了。结果,石敬瑭立刻接过话茬,说道:“现在更不能说了不算,下旨,把驻守燕云十六州的官兵全部召集回来,一定要和平的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契丹人。”一句话,把刘知远郁闷的要死,两人的矛盾,就由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时间久了,这话当然就传到耶律德光的耳朵里面去了,耶律德光这人贼好面,听了以后很是不爽,到了后来,契丹和晋国交兵,几乎每次耶律德光都是并分两路,一路进攻易州、恒州,一路就进攻河东。进攻河东这一路,每次都讨不到好去。可耶律德光心里郁闷的要死。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耶律德光就故意称呼刘知远为“知远儿”,看看这个知远儿的使者是怎么回答的。
王俊连忙跪倒在地,说道:“陛下,高祖皇帝乃是陛下之义,太原王安敢于高祖皇帝并列呢?”
耶律德光扫了王俊一眼,说道:“赵延寿、杜威等人皆是我的义,太原王莫非就不能做朕的义吗?”说着眼睛直盯着王俊。
王俊笑道:“陛下仁爱之名,百姓中多有传闻。可是,陛下识人之明,更是天下传送。太原王是何等人,杜威又是何等人,陛下心中想必又是自会分个高下的,就算是一母同胞,也有个长幼之分啊。”
听了王俊的马屁,耶律德光哈哈大笑,说道:“知远儿,自当与别人不同,朕就赐木拐杖,以示推崇。”
王俊知道现在不是和耶律德光翻脸的时候,于是就谢了恩,接了黑穗的木拐杖。契丹皇帝一般只对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赐予木拐杖。见王俊车头放了这么一个黑穗的木拐杖,一路契丹骑兵再也不敢多王俊有什么诘难,反而礼敬有加。王俊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回到了太原城。
到了太原,他立刻面见刘知远,将一路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刘知远,并且劝道:“耶律德光沾沾自喜,而又残暴不仁,百姓对契丹人忍无可忍,恐怕不久必有大的变乱发生,大王应该早作准备,顺势而行,天下唾手而得也。”
本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