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研究生大跃进(2)
“注水文凭”越来越成为人们群起唾弃的社会问题,它破坏了人才选拔的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人大此次停招风波,就发生在大家痛骂“注水文凭”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
“大部分学校的在职研究生生源主要是公务员和企业人员两大类,而‘注水文凭’的问题,哪个学校都很难完全避免。”刘大椿院长毫不避讳这个话题。
根据求学目的不同,刘大椿把在职研究生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想来学习知识的,第二类是想来“镀金”的,第三类纯粹是为了迎合社会某些体制对高文凭的要求。他说,后两类学生,往往工作都很繁忙。有的学生甚至找秘书来代听课。这种现象偶尔发现一两次,学校老师会规劝,次数多了,就会直接影响本人的学习成绩,甚至毕业时间。毕竟,秘书再尽职,听的再仔细,甚至把每节课都录了音,可说到底知识还是学到别人的脑子里。
“对于学校而言,无论你带着什么目的来,都必须按照要求学习,达到规定水平。也就是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质量。否则,就意味着我们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
“我们目前还没有接到学校正式的‘停招’通知。不过,培养博士确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培养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学校在制度、培养方法、生源、毕业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是学校考核一个学生适不适合当博士生的起码标准。”人大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的一番话代表了学校的大多数老师。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大出台了新政策。和这个政策相配套的是:在职博士生入学时,还必须需要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的证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