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建言:古人建立的格言。之:代表所列的格言。这些格言描述了修道者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本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